家人们,最近有不少参保的朋友碰到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去医保定点零售药店买药,要是用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支付,药价居然比直接付现金还贵!这到底咋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让人闹心的话题。
就说咱小区的张大爷吧,他患有高血压,得长期吃药。前几天,他像往常一样去小区附近的医保定点药店买降压药。到了药店,他挑好自己常吃的那种药,结账的时候,店员问他用医保个人账户还是现金支付。
张大爷想着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也是自己的钱,不用白不用,就选了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可等付完钱,他心里犯嘀咕了,这药价咋感觉比上次付现金的时候贵了好几块呢?他以为是自己记错了,也没太在意。
过了几天,张大爷又去另一家医保定点药店买药,还是同样的降压药。这次他留了个心眼,特意问了问用现金支付和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的价格。这一问可把他气坏了,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比现金支付整整贵了五块钱!张大爷就纳闷了,同样是买药,钱都是自己的,咋支付方式不同,价格就不一样了呢?
其实像张大爷这样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可不少。很多参保者在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时,都发现了这个让人费解的现象。那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是,药店为了多赚点钱,搞了“价格双轨制”。啥叫“价格双轨制”呢?简单来说,就是针对不同的支付方式,制定不同的价格。对于现金支付的顾客,药店可能会给出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因为现金支付没有中间环节,药店能马上拿到钱,资金周转快。
而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的话,药店需要和医保系统对接,结算流程比较复杂,时间也长。为了弥补这个“损失”,药店就会把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的药价定得高一些。
还有一种可能,是医保部门对药店的结算方式有问题。医保部门在和药店结算的时候,可能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者规则来报销,这就导致药店在定价的时候,会考虑到医保报销的因素。
比如说,医保部门规定某种药的报销比例是70%,药店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就会把药的原价定得高一些,这样即使报销了70%,自己还能赚到钱。而对于现金支付的顾客,药店就不用考虑这么多,直接按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来定价就行了。
另外信息不透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参保者对医保政策和药店的定价机制并不了解,不知道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和现金支付会有价格差异。药店也没有明确地告知顾客这两种支付方式的价格区别,导致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价格更高的支付方式。
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医保部门得加强对药店的监管,规范药店的定价行为,严厉打击“价格双轨制”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可以定期对药店的药价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就进行处罚,让药店不敢乱定价。
要提高医保政策的透明度,让参保者清楚地了解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规则和药价的形成机制。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解答参保者的疑问。药店自身也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告知顾客不同支付方式的价格差异,让顾客能够自主选择更划算的支付方式。
家人们,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也是咱们的“救命钱”,可不能让它在不知不觉中被“坑”了。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这个问题,尽快解决,让咱们买药的时候能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