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很轻,但只要有点儿风,它就能飞上天。”当年一部热播剧《鸡毛飞上天》,不仅让“善学习、勇创新、守诚信、重担当”的浙商精神传遍大江南北,更以商战叙事为壳,装下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商业密码,成为一部唤醒无数创业者的“时代教科书”,助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奔涌向前。浙江,这片浸润着敢想敢闯、敢拼敢干的热土,始终是中国商业活力的前沿阵地,350万家民营企业在此扎根生长、蓬勃发展。而“鸡毛”能乘风翱翔,离不开“金融”这股劲风的托举。
日前,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启动“中国普惠金融行”专题系列报道,呈现鲜活生动的普惠金融服务案例、模式,探索数字时代普惠金融创新路径,栏目本期采访浙商银行。
作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银行,面对曾长期困扰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痛点,浙商银行怀揣“娘家人”般的热忱,为百万个体工商户筑牢“金融靠山”,走出了一条“规模与质量并重、创新与风控同行”的特色发展之路。
小微企业融资路上的“拦路虎”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也是中小微企业大省。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24年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简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民营企业在册总量达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较上一年增长5.41%,每千人拥有民营企业56户。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然而,从行业来看,不同领域的小微企业面临着各自的融资痛点。
在农业领域,由于农业生产设施无法抵押,许多农业经营主体陷入“有资产无抵押”的融资困境。如丽水的春茶企业,在每年短暂的采茶季,需要大量资金收购茶叶,如果因缺乏合格抵押物而难以获得及时融资,不仅将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茶农的收益。
在制造业领域,浙江的特色产业集群中,大量小微企业有强烈的融资扩产需求,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新建生产线。但由于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财务信息不规范等问题,银行在提供贷款时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难把控的挑战,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成为常态。
面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浙商银行积极探索,从机制建立、产品创新、科技赋能等多方面入手,力求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设备贷成为企业升级的“强心剂”
2025年6月的一个清晨,嘉兴百茂服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新投产的高端针织设备正高速运转。企业负责人望着眼前的场景难掩喜悦:“多亏浙商银行的‘设备贷’,我们只用两成首付就换上了新设备,现在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这一幕,正是浙江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植根于特色产业集群的深厚土壤。面对杭州数字经济、宁波智能制造、温州服装鞋业等产业的差异化特征,如何让金融服务与产业需求精准结合?浙商银行创新推出“一业一策”金融方案。浙江百茂服饰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这家从事针织制造的小微企业已经营7年,近几年,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更新生产设备与生产线,却因大量资金投入原材料采购而陷入资金周转困境。浙商银行的设备按揭贷款及时破解难题——两成首付即可启动,最长可分5年还款,投产初期还能只支付利息。500万元贷款到位后,企业新设备顺利投产。如今,在嘉兴经编产业带,“小企业设备贷”成为企业升级的“强心剂”。
数智共富贷激活乡间“土特产”
年初采茶季,丽水缙云茶园里满是茶农忙碌的身影。缙云县先云尖茶叶厂却陷入困境:收购旺季需大量资金支付茶农货款,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让资金周转捉襟见肘,这不仅影响企业运营,更直接关系到茶农的收入。浙商银行丽水分行金融顾问了解情况后,创新运用“信用+社会责任”的浙银善标评价模式,依据茶厂经营者的良好信用记录等评价指标,仅用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从申请、授信到放款的全流程,为企业发放45万元“小微善数信用贷”,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在台州三门县,水产养殖户梅师傅亦是“数智共富贷”的受益者,作为集群客户,他目前贷款余额20万元。此前因意外事件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危急时刻,浙商银行台州三门支行没有简单抽贷,而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72小时内三次实地走访评估,量身定制纾困方案,通过灵活调整还款期限缓解了资金压力。如今,梅师傅的养殖场已恢复元气,年收入突破50万元,稳稳渡过了难关。在农业领域,“数智共富贷”正像一股活水,让乡间的“土特产”产业链焕发新生机。
给普惠金融插上数字“翅膀”
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日前,绍兴纺织企业主王女士接到银行客户经理电话时颇为惊讶:“你们怎么知道我最近需要流动资金?”这种“未诉先办”的服务,正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需求预判。
在客户画像方面,浙商银行采用360度视图报告整合工商、司法、电力等100余项数据,精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通过与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银行获取1.6万户优质客户清单,实现100%精准触达。
“线上智能审批系统让融资效率大幅提升。”浙商银行介绍称,“数易贷”“数科贷”等产品依托分布式数据平台和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全自动审批。在温州服装市场,个体户通过“金服宝・小微”线上平台申请贷款,系统自动核验经营数据,平均审批时间缩短至2小时。智能风控则通过贷后自动化预警,实时监测企业经营动态,既防范风险又保障企业正常资金需求。
政银协同机制进一步拓宽服务边界。浙商银行与文旅厅、商务厅等部门合作,针对全省先进个体工商户、“最美个体劳动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个转企”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公益作用发挥突出的非遗传承人、老字号等特殊经营主体,给予差异化、个性化贷款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下,“浙银数字普惠”品牌,实现了从“被动放贷”到“主动服务”的转型。
扎根基层破解“资源错配”
面对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错配问题,如何让资金精准流向最具活力且亟须支持的小微市场主体?近年来,浙商银行通过场景化服务创新与机制化下沉,将金融资源直抵需求末梢,构建起“普到根、惠到本”的普惠金融生态。
针对小微企业聚集的县域市场,该行直击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环节冗余等痛点,建立总、分、支行三级工作专班体系,推动信贷资金与服务资源“下沉到底”。通过常态化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以实地调研、线上问卷、座谈访谈等多元形式,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与融资诉求,进而“一企一策”定制综合金融方案。筑牢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在场景化服务层面,浙商银行聚焦小微园区等重点领域,推出“10+N”小微园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同步创新“行业化+嵌入式”供应链金融模式,将金融产品深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通过场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效破解资源错配难题,让普惠金融真正扎根基层、惠及本源。
小微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
金融活水,贵在精准,重在长效。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53.7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0.58%,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性银行首位;作为唯一连续四年获评金融监管总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一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用专业实力诠释了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
在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背景下,“千企万户大走访”机制的成效清晰可见。通过实地走访、线上问卷等多维触达方式,累计为38910户小微企业授信1277亿元,其中首贷户2672户,“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让更多曾受“首贷难”困扰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数字化转型的纵深推进,为普惠金融注入加速度。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当年数字化、场景化业务新增100.71亿元,“浙银数字普惠”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善数信用贷”累计投放48.38亿元,服务小微企业5472家。
在场景化服务领域,小企业园区业务规模达961.64亿元,较年初新增66.73亿元;联动公司项目贷款、物业通等业务余额28.68亿元,联动对公存款103.11亿元。
未来发展: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
当前,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业务正从“增量扩面”迈入“提质优结构”新阶段。增量扩面之后,如何优结构、防风险,提高服务质效?对此,浙商银行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走进基层、沉入市场,推进善本信用工程深度融入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全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从“做业务”向“做客户”转变,积极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充分挖掘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提供贷款、结算、代发工资、国际结算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黏性和忠诚度,做大做优小微基础客群。
二是借助金融顾问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小微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与成效,持续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顶层营销及数字化支撑力度。综合运用政府、行业协会、公益组织、民政社会组织等信用评级数据,不断挖掘县域综合金融落地场景,并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
三是迭代以“申请电子化、调查移动化、审查数据化、审批模型化、提还款自助化、贷后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小微业务“六化”操作模式,致力于以数字技术推动普惠小微业务流程焕新。
通过“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提升客户经理产能,提高客户服务效率,进一步延伸普惠金融服务触角,全方位强化小微金融服务专业核心能力,持续推动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品质的层次迈进。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