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黄寿赓
从发放信用贷款助力“新农人”尝试玉米大豆套种,到多种信贷产品赋能毛木耳产业带动村民集体增收,再到“中药材贷”为鄄城中药材产业开出致富“新良方”,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故事在牡丹之都频频上演。近年来,菏泽银行业正以普惠金融为纽带,架起金融活水与实体经济的连心桥。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5289亿元,较年初增加340亿元,增幅6.87%、居省辖(不含青岛)第7位。
“80后”新农人“安心”种地
8月12日,立秋虽过但仍骄阳似火,中午最热的时候,“新农人”崔世涛还是忍不住要来地里转一圈,看看玉米、大豆的长势,用他的话说是,“每天只要来到地里干活就觉得很踏实。”
崔世涛在田地里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崔世涛是名“80后”,在返乡种地之前,从事过多种职业。2021年,他在菏泽市东明县菜园集镇斜街村流转1200亩土地,成立本立道生种植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大田农作物大豆、玉米和花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崔世涛说,“我们的根本就是要种好地。”
近两年,在前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崔世涛开始尝试套种,今年对玉米、大豆复合种植320亩,在玉米不减产、品质不下降的情况下,一亩地增加大豆产量近300斤。他介绍道,“这一套种技术是一个亮点,需要克服两种作物不同习性的难题,让二者都能得到充分生长。不久前,省农业部门组织了一个观摩团,对套种种植技术给予了很高评价。”
“今年玉米长势好,产量高,收成应该十分可观,这也离不开邮政储蓄银行菏泽市分行的金融支持。”崔世涛说。这两年家庭农场发展不错,就在他准备适度扩大规模时,却因在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缺乏流动资金导致进度受到了影响。正当他一筹莫展时,邮政储蓄银行菏泽市分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了解情况,通过开展实地调查和市场调研,及时为其“量体裁衣”,为他发放了85万元的信用贷款,正是这笔资金带来的“及时雨”,为其后续创业增收提供了保障。
毛木耳带动村民集体增收
本立道生种植家庭农场里的玉米、大豆正拼命向上生长,鄄城县首佳毛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里的木耳刚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不时有工人开车向外清理淘汰下来的菌包。
鄄城农商银行走访木耳种植户
“毛木耳种植,11月开始做菌包,次年5月出第一批木耳,接下来还会以20多天的节奏出3批,到8月基本结束一个种植周期。”合作社理事长霍道宪介绍,鄄城县红船镇刘桥村的毛木耳种植产业始于2009年,当时,他从简易棚生产毛木耳开始做起,探索食用菌产业在当地的发展。
毛木耳种植过程中,大棚修建、菌包、菌种购买都是不小的投入,针对村民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鄄城农商行先后推出沿黄惠商贷、富民兴业贷、青年创业贷等多种信贷产品。截至目前,鄄城农商行共向刘桥村59户村民提供信贷资金支持2192万元。
目前,全村发展种植大棚380个,毛木耳种植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新亮点。随着毛木耳产业的不断发展,刘桥村也被评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金融与实体经济双向奔赴
“新农人”与“毛木耳”并非个例,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故事正在菏泽多地发生。
随着中医药产业政策红利释放和市场需求增长,鄄城中药材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但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但每到销售旺季,商户都苦于无资金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中国银行鄄城支行通过鄄城舜王城中药材市场了解到客户实际情况及需求后,推出了创新产品“中药材贷”,单笔贷款仅3天授信完成。截至6月末,该行已为鄄城县中药材市场的种植户和购销商累计提供了3066万元的贷款支持。这些资金不仅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整体繁荣。
中国银行鄄城支行工作人员走访舜王城中药材市场,量身制定融资方案
“近年来,菏泽金融监管分局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锚定‘后来居上’目标愿景,通过创新升级“惠菏金”平台、实施巩固深化存贷比提升工程、开展县域帮扶项目等,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规模与适配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金融动能。”菏泽金融监管分局负责人说,“我们将聚焦全方位扩内需、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民生保障等领域,引导银行机构落实‘两重’‘两新’等宏观政策,助力提振居民消费,推动实现经济金融双向奔赴、互相赋能。”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5289亿元,较年初增加340亿元,增幅6.87%、居省辖(不含青岛)第7位。辖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累计为10.18万户小微经营主体授信1144.7亿元、放款789.44亿元,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贷款余额103.34亿元,较年初增长71.66%。上半年,辖区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35%,同比下降0.44个百分点,累计为企业节省利息支出7.09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至4.42%,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