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张先生突然从睡梦中惊醒,胸前区仿佛被一块大石头死死压住,喘不过气来,伴有阵阵刺痛和莫名的恐惧感。这种不适持续了约五分钟后逐渐缓解。第二天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医生严肃地告诉他:"再晚来几天,很可能就是心肌梗死!"
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种。稳定型通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后可缓解;而不稳定型则可能在静息状态下发作,疼痛持续时间更长,甚至发展为心肌梗死(俗称“心梗”),必须高度重视!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
心绞痛发作时,不要走动!有人误以为“活动一下就能缓解”,这是错误的。此时心脏需要减少耗氧量,原地坐下或半卧位,保持安静是最关键的。深呼吸、放松身体,避免说话过多,减少心脏负担。
第二步:含服急救药物,快速止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的“救命神器”。将1片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注意:不能吞服!),通常在2-5分钟内起效,疼痛会逐渐减轻。如果5分钟后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但连续不超过3片!如果服药后仍无缓解,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
特别提醒:
1. 硝酸甘油需避光保存,有效期通常为6个月,过期药物可能失效!
2. 含服时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副作用,但不要因不适而中断用药。
第三步:控制情绪,避免恐慌
心绞痛发作时,很多人因疼痛而极度紧张,甚至产生“濒死感”。但研究表明,情绪波动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氧!建议通过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缓解焦虑,或默念:“我在安全的地方,药物正在起效。”
第四步:紧急送医,争分夺秒
如果疼痛超过15分钟、含服3片硝酸甘油无效,或伴随大汗、恶心、呕吐、晕厥等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心绞痛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前兆,越早送医,存活率越高。
小贴士:
1. 冠心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盒(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和病历卡。
2. 家属需掌握急救流程,避免盲目送医延误时间。
心绞痛不是“小事”,即使症状缓解,仍需长期规范治疗。以下方法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1. 药物治疗:医生的“三驾马车”
·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梗风险。
· 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斑块,减缓动脉粥样硬化。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减少心绞痛发作。
·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 注意:药物需遵医嘱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2. 介入治疗:让血管“重新通车”
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70%)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这项技术通过导管将支架送入狭窄部位,撑开血管,恢复血流。术后配合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生活方式调整:从“心”开始
· 饮食清淡:低盐低脂,每日脂肪摄入量<50克,多吃蔬果和全谷物。
·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酒精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 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避免剧烈运动。
· 控制体重:BMI控制在18.5-24之间,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 管理情绪:学会释放压力,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预防心绞痛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
误区一:心绞痛就是心脏刺痛
实际上,心绞痛更多表现为压迫感、闷痛感,而非尖锐刺痛
误区二:只有老人才会得心绞痛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心绞痛发病年龄明显提前,30-40岁患者并不罕见
误区三:心电图正常就能排除心绞痛
静息心电图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心绞痛,必要时需做动态心电图或负荷试验
误区四:症状缓解就不用治疗了
心绞痛症状缓解不代表疾病痊愈,需要长期规范治疗预防心肌梗死
心绞痛是心脏发出的重要"求救信号",忽视这个信号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心肌梗死。了解心绞痛的知识,掌握发作时的自救方法,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