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河道上,各类船只往来穿梭,码头上集装式装卸繁忙有序。此时,一场展示运河文化的展会正吸引着16万人参加。在8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运博会)上,围绕运河而生的特产、文创成了展示大运河文化发展的脉络。短短三天,412家采购商就签订意向性协议近千份,现场意向交易额达2.98亿元。
依托运河,江苏淮安撬动了5500亿元GDP,宿迁临港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4000亿元,围绕“大运河文化创意示范区”总体发展定位,以运河为底色的“大城北”未来三年累计完成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千年前,商船经京杭大运河北上,流淌出一条黄金水道;千年后,京杭大运河成为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条主轴之一,串联起沿线城市在建城历史、农业水利、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交流交往、生态治理中的精彩故事。正如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调研大运河(苏南段)建设保护工作时所说,要更好发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敬畏之心、绣花功夫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运河文创3天销售额达251亿元。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一场运博会带来2.98亿元订单
8月15日到17日,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江苏苏州举行,上游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会共有运河沿线8省市、省内13个设区市,以及特邀城市上海等共12个省市的56个城市、425家企业参展,代表城市将文化特色浓缩在展台中,舞狮、相声、昆曲、淮剧……一场场演出让人目不暇接。
首次设立的运河主题文创展,以“因运而生”为主题,集中展示了运河沿线景区、文博、动漫等各类品牌文创1500余种。常州“恐龙宝贝”、卡皮巴拉、奶噗噗等顶流萌物组成“毛绒天团”,带来30余场次毛绒拥抱见面会,一经推出就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红山森林动物园具身交互机器人“杜杜”首秀炸场,上海动物园携萌宠天团惊喜空降,掀起全场“撸毛绒”热潮。“苏超”文创小馕人、恐龙扛馕首次亮相江苏。南京博物院“小粉炉”、杭州博物馆“釉里红”、甘肃省博物馆“绿马”、大英博物馆“盖亚·安德森猫”等国内外博物馆品牌爆款文创,吸引众多游客驻足选购。据统计,文创互动打卡达10万人次,销售额达251万元。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川在成果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展会上海设立了运河非遗品牌专区,汇聚山东琉璃烧制、浙江木活字印刷、南京云锦织造等8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50个传统工艺品牌企业参展,展品品类200余项、约6000件。设置非遗市集和创意体验区,吸引观众与非遗传承人同台制作。比如,苏州御窑金砖推出“故宫三大殿VR漫游”,展示“天下第一砖”的历史底蕴与精湛技艺。安徽文房四宝传承人现场演示捞纸技艺、描金工艺,引得观众啧啧称赞。
外国观众正在体验“荷”文化。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展会上,“科技+创意”的展品表达,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体验。在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区上游新闻记者看到,中国首个博物馆原创游戏化VR大空间沉浸式探索展——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带来的运河奇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影视级视效和游戏化互动,带领现场观众沉浸式体验运河水利工程的巧思、漕船如织的繁华生活、充满谜题的“千桥幻境”。
李川告诉记者,3天展期设备满负荷运转,共接待观众2300多人次。8家科技企业展示39台文旅机器人、虚拟数字人,云幕智造首发2款Bot-H型文旅款底盘皮肤人形机器人,凭借栩栩如生的表情设计与逼真细节,成为产业展的“吸睛担当”。《九万里星途》《法老的宝藏》等沉浸式VR大空间及文旅智能导览眼镜,为观众带来众多感官交互盛宴。据统计,展会期间,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超6成,其中近5成以家庭亲子游方式到现场参观体验。
如今,运博会还成为了业内洞悉市场需求、寻求深度合作的平台。展会期间,五大展区共组织对接会62场,412家采购商签订意向性协议近千份,现场意向交易额2.98亿元。推出彭城风华演出、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青岛文创啤酒、马蜂窝AI游大运河等千余项文旅项目和产品,发布10款高端定制入境游线路,促进运河文旅产业交易与消费。
在运博会外,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底蕴也在不断与城市变化相融合。2024年,杭州发布了《杭州市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围绕“大运河文化创意示范区”总体发展定位,未来三年累计完成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实际上,从2007年起,杭州就在围绕京杭大运河重新布局。近年来,工业大区萧山也开始了运河的“文明之变”,杭州大运河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升格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仅两年时间就策划了300多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文艺潮流活动。而杭钢、杭州制氧厂、杭州锅炉厂、杭丝联等工业老厂房也正以文创园、历史文化街区、电竞产业园等角色重回大众视野。
各类运河文创成为展会亮点。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黄金水道”撬动千亿产业链
流经6省18市的京杭大运河贯穿五大水系,以水兴业,千年大运河“涛声依旧”。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既穿城而过又环城而绕的河段,古运河曾是无锡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初期,京杭运河无锡段仅有七级航道标准,水上拥堵、事故频发。1958年,国家批准了大运河无锡市区段“建新留旧”的改造方案,宽了三四倍的新运河,让运河焕发出新活力。到2023年,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断面船舶通过量超40万艘,货物载运量约3.4亿吨,已成为运河全线航运最繁忙、货流密度最大、航运效益最好的航段之一。2024年,依托京杭大运河苏南段(以下简称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航道可保障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航,航道通过能力提升60%。由此带来的直接运输成本每年降低20%,能耗及碳排放量降低25%。
2024年,也是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的第十年。十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功能和价值被不断挖掘。以江苏宿迁为例,贯穿宿迁全境的京杭大运河2024年让宿迁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27万标箱,为全市生产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3.75亿余元。如今,宿迁的内河集装箱航线可通达连云港、宁波、太仓、上海等城市港口,每周航次超50个。不断扩容的航线能力,更为当地企业发展赋予了更多可能。近年来,宿迁市依托大运河航道优势,吸引了一批重点企业落户,形成了高端纺织、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临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还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全球采购以及简单加工和增值转口贸易中转等一体化集成服务。在“百里航道、千亿龙头、万亿产业”的目标背景下,2024年宿迁发布了《宿迁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涉及京杭大运河宿迁段、宿连航道和徐洪河等三级及以上航道沿线陆域;提出到2025年,临港产业成为引领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
展会上,运河沿线城市都展示了不同的城市特色。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在距离宿迁100多公里以外的淮安,一场围绕京杭大运河展开的产业变革正在为淮安注入新动能。依托京杭大运河,淮安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内河CCA(外贸全程单)业务的城市。淮安官方消息称,马士基作为全球闻名的规模最大、综合运力最强的集装箱航运公司,拥有并经营700多艘集装箱船舶、150余万个集装箱,航线遍布全球,提供多种运输和物流服务。淮安港作为马士基航运公司在全国内河范围内首个开通CCA业务的港口,标志着淮安港真正纳入马士基航运全球网络体系,淮安及周边外贸企业的货物可以使用马士基的集装箱从淮安港属地报关、出运,通过马士基的全球航线“通江达海”至世界各地,实现淮安港与国内外一线港口的无缝对接。这一战略布局为构建淮安至长三角乃至全球的高效物流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淮安大交通、大物流、大通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自2024年业务开通后,淮安通过京杭大运河把苏北的电子元件直送到上海洋山港,物流成本每吨直降80元。2024年,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7万标箱,拉动550家企业外贸运输“陆改水”,业务增长152%,一年省下超亿元物流成本。如今,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破千亿,全球每五部手机的电路板就有一块产自这里。就连盱眙小龙虾也通过京杭大运河被打造成了200亿元的预制菜产业。对于淮安来说,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运输动脉,更撬动了5500亿元的生产总值。
徐工矿业设备的集散两用船驶入京杭大运河。图片来源/徐工集团
河海联运带来发展新机遇
穿越古今,纵览南北,连接着京津冀与长三角的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6条主轴之一,也成为河海联运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江苏南通,一个拥有千亿临港产业的港口已初见雏形。位于南通市启东市的吕四港是南通的重要运输港口之一,依海而生的启东市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发展千亿临港产业、打造现代国际港城”的目标。上游新闻记者从启东市官方了解到,除陆运优势外,水运方面,吕四港内贸沿海连接国内各大港口,沿江依托江海直达轮、吕四港内河转运区经通吕运河转运至长江中上游内河港;外贸散货直达欧、美、亚、澳等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沿河已形成以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核心、特种船舶为支撑、海工船舶配套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延伸的综合产业链。拥有69个“世界第一”“国内首创”海洋技术。
“集装箱泊位采用5G无人集卡+自动化岸桥+自动化轨道吊装卸工艺,是江苏省首个全智能化、无人化集装箱泊位。2024年完成吞吐量集装箱15万标箱,件杂货超306万立方,2025年截至5月底完成吞吐量集装箱8.9万标箱,件杂货超205万立方。同时,吕四港西港区西侧为内河转运区,规划了20个1000吨的内河泊位,与三级航道的通吕运河相连,可实现江海河的无缝衔接。”8月21日,启东市相关负责人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当下,吕四港正全力打造“公铁水、江海河”多式联运体系,发展“临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港口物流贸易、电动工具制造、海洋渔业”等“一主两新三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海洋城市。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图片来源/启东官方
2025年6月,位于江苏徐州的京杭大运河双楼港码头,装满徐工矿业设备的集散两用船驶入京杭大运河,以河运、海运相结合的形式完成了高档设备的跨国运输。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交通枢纽的徐州,从2023年起就打造了“河海联运”集装箱出口业务新模式。徐港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以往企业货物出口欧洲,需要通过公路运输到青岛、连云港和上海等地的港口口岸。依托京杭大运河,徐州港设计开发了“一单制、一箱制”全程物流服务模式。实现了货物运输“一次托运、一份单证、一票结算、一箱到底”,外贸货物“门到门”物流运输。“河海联运”集装箱出口业务,使得国内段物流成本降低5%—10%。
与徐州相邻的山东,则在京杭大运河运输上实现了“零碳”航行。2024年底,67.6米纯电动力多用途运输船“6006”从白马河驶入京杭大运河,完成首航。当时,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彭佐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济宁发挥“黄金坐标”区位优势,让瓦日铁路与长江通过京杭大运河成功“牵手”,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实现通江达海。航道“三改二”升级后,2000吨级以上船型实载率提升30%,年减少油耗约15万吨,节省物流成本近10亿元。
启东吕四港码头。图片来源/启东官方
官方数据显示,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251公里,水运通航里程达1100公里。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利用这一优势,早在2023年,济宁市就提出要加快实施现代港航物流战略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的要求。目前,济宁市内河船舶突破7000余艘,通航里程和运力在京杭大运河13个港城中居第1位,通达南京港、宁波港等50多个港口。同时,济宁市以京杭运河为轴线,布局“一轴六园”,将打造梁山港煤钢物流园、邹城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济州港钢铁粮食物流园等6大百亿级临港产业园区。根据济宁市“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的目标,焕发出新动能的京杭大运河,未来将为济宁市带来千亿产业和亿吨大港口。
一条京杭大运河,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更串联起运河城市连通国际运输的主动脉。当京杭大运河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奔赴江海的潮涌繁盛正在续写繁华。(时婷婷)
来源:上游新闻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