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原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原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大会上表示,大湾区建设进入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复盘—校准”关键期,当前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既带来挑战,也孕育新机遇。
于学军回顾,大湾区总体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人口由规划初期约7000万增至8700万,地区生产总值合计约14万亿元。与此同时,2018年以来出现三项重大变化,显著影响区域发展路径:其一,内外需结构与供应链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全球不确定性上升与国内阶段性需求收缩叠加,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体系”的条件下,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统筹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二,房地产自2021年见顶后进入深度调整,投资、销售面积与金额等指标持续回落,湾区因体量大、历史路径受香港模式影响深而承压更甚;其三,经贸与地缘格局重塑叠加关税战、产业链外迁预期,珠三角九市进出口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外向度高,对外部冲击更为敏感。
在宏观金融层面,他指出海外与国内出现“错位”:海外在2022年通胀高企(美国CPI峰值逾9%,欧元区逾10%)后快速加息并陆续转入降息;国内物价低位运行,生产者价格指数已连续34个月为负(截至今年7月为-3.6%),今年1—7月CPI同比为-0.1%,政策取向转向稳增长、稳信用。
在此背景下,美元贬值是大概率事件。“利率下行周期或将持续3—4年,人民币存在一定升值压力,人民币资产面临再评估、再定价。”于学军认为,香港资本市场年内明显回暖、上半年重回全球IPO前列,即与国际资本重估人民币资产有关。港澳物价上行而内地相对平稳,两地物价差扩大,也推动跨境消费新常态。
他认为,上述变化将通过贸易与投资、资本市场与产业布局等多条链条传导到大湾区:出口定价与订单结构、资本成本将受汇率与利率周期切换影响;跨境通道与人民币资产交易活跃度将提升;在外需不确定与地产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制造业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内地实体+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分工与协同将成为区域竞争力关键。
面向下一步,于学军提出从“硬件互联”转向“软件协同”的一揽子建议:
第一,在制度型开放与通关环节先行先试,降低办证成本与时间成本,放宽两地车牌限制并简化手续,完善跨境车险,提升人流与物流效率。
第二,进一步放宽账户管理与结算规则,便利两地资金双向流动,推动投资与交易更自由便利。
第三,做强资本市场协同,研究推进在港上市H股回归深交所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等安排,做大人民币资产交易规模,同时优先打通与国际资本的联接通道,扩大先行先试。
第四,识别与分层处置房地产链条风险,与外贸冲击的对冲政策同步发力,围绕先进制造和新质生产力优化信贷、债券、股权的综合支持组合。
第五,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落成后,把工作重心转向规则、标准、流程的统一与互认,降低制度摩擦成本,把“通道”变“通路”,把“通路”变“效能”。
他强调,面对全球货币与利率周期的拐点以及经贸格局的重构,大湾区要把握人民币资产重估的窗口期,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内地实体经济“双中心”联动优势,通过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与规则协同,推动区域经济在新周期中实现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陈颖 唐柳雯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