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悄然之间,充话费门槛高了许多。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调查十余个平台话费充值现状,多不能充小额或自定义话费。基本为50元起充,甚至有平台最低充100元。甚至,微信小程序中,最少也得充50元。
何以如此?有的运营商解释:与平台的小额充值合同到期,有的则称“对第三方渠道充值有限制”,但正如多家平台所指,几大运营商已不再提供低于50元的充值面额给第三方充值平台。
表面上看起来,在一些涉及民生的项目价格有所涨价的环境中,对已经维系多年的话费,提升起充门槛是合理的。但观察目下普遍性的话费需求可知,提升起充门槛可谓不合时宜。一方面,在众多消费者喜好使用包括微信通话在内的新媒体手段进行社交的情况下,对手机通话的依赖度大不如前。人们没有必要一次充那么多话费。另一方面,现实中,每月通话需求极少的用户大有人在,有消费者直言家里老人用不了50元以上的话费。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起充门槛,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给消费者造成额外负担。有消费者表示,无奈之下,把两个手机号整合成一个,现在每月话费是以前的两倍多。
运营商设置大额充值门槛,当然有其成本与效率等方面的考虑。运营商维护自身利益、希望提升经济效益并非不能理解。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因此,从法律角度看,运营商在常用充值平台取消低价套餐,涉嫌构成“强迫交易”。
当然,调查发现,几大运营商App交话费,可以输入任意金额。而去柜台办理话费充值,也可以享受“话费自由”,然而,这种有前置条件的“话费自由”是不充分的,依然令人侧目。
话费充值,属于市场行为,本应体现充值自由。但在门槛大幅提高且切除自定义充值通道的现实中,消费者遭遇到的是不自由充值。
一些消费者多方投诉,但陷入不知道该找谁的困惑。媒体记者致电工信部12381了解情况,对方回应:只能调解运营商资费争议,监管运营商找各地通信管理局。这种勉力维权却难有下文的事实表明,运营商某一方的自觉是靠不住的。近年来,运营商推出了包括取消长途漫游费、允许携号转网在内的新政,深挖潜力提速降费也成为大势,获得了消费者的称赞。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绩主要源于相关部门乃至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和督促。
运营商也需要挣钱、增收,这一点无法否认和回避,但任何时候都应避免过度。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不止充话费存在问题,运营商套餐乱象也引发舆论批评。对此,着实需要继续进行深度治理,为消费者营造一个便捷的通信市场环境。
(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项目)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