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9月10日,2025年服贸会昌平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首钢园新闻发布中心举办。会上,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委会主任柳强发布昌平区“两区”建设五年发展成效。他介绍,五年来,昌平区累计落地项目1939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新设外资研发中心19家,实际使用外资达16.8亿美元。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进文 摄)
柳强介绍,五年来,昌平区试制度、探新路,持续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先后出台昌平组团实施方案、重点园区三年行动计划等20余项政策,筑牢制度根基。瞄准“首个、首创、首家”,全力推动政策突破与先行先试,累计落地210项高含金量的试点政策,催生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首创成果。
昌平区持续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高水平开放注入强劲动能。资金流动更加便利。制定全市首个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专项奖励政策,落地跨境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试点,推动外债一次性登记改革,全面畅通资金跨境流动通道,大幅提升结算效率。建立全市首个“见投即贷”服务机制,完成全市首单仓储类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一系列首单、首批举措持续突破资金服务瓶颈。数据流动通道持续畅通。依托自贸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备案制,为诺和诺德等跨国企业打通数据出境通道,精准保障企业国际化运营需求。技术交流合作扎实推进,我们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创新探索“科技+保险+服务”海外知识产权保险服务模式,为企业海外创新布局筑牢风险防护网。
昌平区聚焦重点园区建设,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一方面,全力打造自贸昌平组团核心阵地。在未来科学城“生命谷”,依托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圈,推动形成“研发—生产—流通—医疗”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已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科学家创办企业达118家,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成为自贸组团发展的核心支撑。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主窗口建设。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集聚18家参建央企、10个院士工作站,建成24个协同创新平台,创制国际标准超220项,获评有效专利超1.6万件,成功入选北京市重点产业集聚区,能源领域创新实力持续领跑;在沙河高教园,已入驻8所高校、120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5个校城融合基地投入使用,与10所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校地协同创新成效显著。中关村昌平园加速推进扩区提质,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交流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成功落地,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数量占全国总量约1/10,医疗装备创新领域核心地位愈发突出。
昌平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外商投资便利度持续领跑。在全市率先突破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开放边界,4家企业落地细胞与基因治疗核心业务,2家企业申请增值电信开放试点,开放红利加速转化。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简化境外文书公证认证流程,率先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全程网办,办理时限压缩至1天。跨境贸易效率显著提升。创新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成立土耳其商贸中心、欧洲创新中心,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搭建桥梁;8家企业成功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落地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推行“合格保证+符合性验证”检验监管模式,跨境贸易信用水平与通关便利度同步提升。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昌生驿站、昌能驿站等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172项涉企高频服务事项与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同事同标”。81项涉外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综合窗口,7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全面上线运行,企业办事效率更高。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强化核心优势,在‘五子’联动中找准发力点,持续推动‘两区’建设走深走实,为首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贡献‘昌平力量’。”柳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