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宣布了一项重大防务计划:欧盟将投资30亿欧元,沿东部边境打造一条无人机防线,实现对俄罗斯的全天候监控。这一计划既是对近期安全威胁的紧急应对,也折射出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深层考量。

事件的直接诱因发生在波兰。上周,一架俄罗斯无人机突然突破波兰领空,引发北约多国战机紧急升空拦截,最终在波兰境内将其击落。这是冷战后北约与俄罗斯之间最严重的军事对峙之一,暴露出欧洲传统防空体系在面对俄军新型无人机群战术时的致命短板。 据波兰副总理透露,今年以来已有包括波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在内的多个东欧国家频繁遭遇无人机越境事件。这些造价低廉、机动灵活的无人机采用集群作战模式,让欧洲昂贵的防空导弹系统陷入大炮打蚊子的尴尬境地,防御成本与效果严重失衡。

东欧国家对于建设无人机墙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今年初,爱沙尼亚就率先提议将攻击型和侦察型无人机编入陆军编制;德国随后响应,计划构建从挪威延伸至波兰的无人机防御网络。但欧盟层面一直态度暧昧,直到此次波兰危机爆发,冯德莱恩才下定决心推动全欧盟共同出资的宏大计划。 这30亿欧元仅是首期投入,后续还需要成员国持续追加资金。虽然项目要等到2026年新预算周期才能全面启动,但东欧国家已等不及正式拨款,纷纷表示愿意先行垫资推进。

所谓无人机墙并非实体屏障,而是一个融合侦察无人机、反无人机技术、智能传感器和卫星监控的立体防御体系。它将与北约现有防空系统形成互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24小时预警,确保及时发现、精准打击任何越境无人机,重点保护人口密集区和关键基础设施。 欧盟决策层清醒认识到,对抗俄罗斯的蜂群战术不能仅靠昂贵武器,必须走性价比路线。正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专家所言,欧盟需要借鉴乌克兰战场经验,将无人机、人工智能和反制系统有机结合。为此,欧盟计划额外投入60亿欧元与乌克兰开展技术合作,学习实战经验。

俄乌冲突暴露出欧洲防务体系的诸多问题。在美国不断施压要求增加军费背景下,布鲁塞尔提出8000亿欧元的军备计划,但各成员国落实程度参差不齐。即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欧盟领导人会议,将重点讨论包括无人机墙在内的防务合作议题。 虽然项目最快也要到2026年才能完全落地,但俄罗斯的无人机威胁已迫在眉睫。这种新型防御体系的建设,不仅代表着技术升级,更象征着欧洲安全意识的集体觉醒。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东欧国家正成为守护欧盟安全的前沿屏障。 冯德莱恩的高调宣言,既是对俄罗斯的威慑,也是对盟国的动员。这项计划能否见效,既取决于资金使用效率和技术研发进度,更考验着欧盟成员国的执行力与团结度。但可以肯定的是,无人机墙将成为未来欧洲安全战略的核心议题,这道数字时代的新铁幕正在东欧边境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