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编辑:江娱迟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当地时间19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文件,意外揭开了美国在对乌援助问题上的新动作。
一群跨党派的参议员提出了一项新法案,矛头直指拜登总统在2024年签署的一部旧法律。那部旧法本就允许美国政府冻结或没收俄罗斯的资产,并将这些资金用于援助乌克兰。而这次的新提案,更进一步,把原本模糊的权力变成了明确的规定:华盛顿必须“每90天”将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转移给基辅,每次拨款至少要有2.5亿美元。
美国的真实意图
表面上看,这一举动是为了给乌克兰“定期输血”,确保它不会陷入断援的境地。但实际上,美国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法案还要求美国政府必须“积极并持续开展外交工作”,劝说其他国家也效仿,把他们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拿出来,至少要有5%用于支持乌克兰。参议员们算过账,如果这一设想能实现,最初就能凑到约15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希望其他国家也按照“每90天转账一次”的节奏执行,从而搭建一个跨国协同援助乌克兰的资金机制,把更多国家拉进这场链条里。
此外,美国议员们还提出,应要求华盛顿政府提交一份关于俄罗斯在海外持有资产的详细报告,包括冻结金额和分布情况。这样一来,美国才能在未来的行动中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摸黑前行。
要看清这份法案的分量,得先了解西方对俄罗斯资产冻结的分布。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欧、日、加等国冻结了大约3000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其中,美国只掌握着50亿至60亿美元,而大部分都集中在欧洲。尤其是比利时的国际清算银行Euroclear,一个平台就冻结了高达2100亿美元,占总额的七成以上,欧洲成了真正的“大仓库”。
不过,俄罗斯早已警告:如果西方敢动这些被冻结的资产,莫斯科必然会采取强烈反制,不会坐视自己的权益受损。这也是推动法案的人心头难以忽视的一根刺——一旦资产被动用,就意味着从“冻结”跨越到“没收”,后果可能十分激烈。
三个角度看问题
那这份法案到底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第一,美国真的是为了帮乌克兰吗?
表面上看是“援乌”,实际上是精打细算。美国只冻结了50多亿美元,而欧洲却冻结了2100亿。按新法案要求,欧洲要拿出约105亿美元,比美国多得多。这既减轻了美国的财政压力,又能把欧洲死死绑在反俄战车上。美国不仅能保持北约的主导地位,还能借此牵制俄罗斯,可谓一箭多雕。
第二,其他国家会不会配合?
问题在于国际法和利益冲突。按照惯例,“冻结”是施压手段,而不是直接挪用。如果美国带头破例,其他国家难免担心:以后要是跟西方闹矛盾,我们的资产会不会也被随便拿走?就算是欧洲盟友,也未必愿意照做。像德国、法国等国,之前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很深,不想完全撕破脸。若俄罗斯反击切断能源供应或打击在俄企业,损失最大的还是他们。至于那些保持中立的国家,更不可能轻易卷入。
第三,俄罗斯的反制会如何?
俄罗斯向来不会忍气吞声。过去面对制裁,它就用过“卢布结算能源”或限制关键资源出口的方式。如果资产真被动用,俄罗斯可能直接没收西方企业在俄资产,甚至进一步收紧能源和粮食出口。要知道,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能源与粮食供应国。若它出手,油价、粮价都会剧烈波动,影响的不止是美俄乌,还会波及全球。
结语
因此,这份法案绝不只是单纯的“援乌”措施,它背后牵扯着美国的战略盘算、欧洲盟友的顾虑,以及俄罗斯的强硬反制。它能否在参议院通过?其他国家会不会买账?俄罗斯的回应会多猛烈?这些未知数让这场围绕俄罗斯资产的博弈充满不确定性,也让国际局势进一步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