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普京在瓦尔代会议上的一番讲话,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些人认为他软化了立场,甚至认为俄罗斯在“退缩”。但如果深入分析,他并不是在为美元辩护,而是直接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真正切断合作的,并不是俄罗斯。
在这次会议上,普京谈到“去美元化”时的表态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他表示,俄罗斯并没有主动开展反美元行动,也没有设计什么“去美元化”计划。相反,俄罗斯的做法是出于被迫。他提到,俄罗斯本来是可以使用美元结算的,但由于美国的制裁和排斥,俄罗斯已经无法继续使用美元。因此,俄罗斯只能转而使用本国货币进行交易。

这番话一出,不少人感到疑惑:普京是不是突然改变了立场?以前不是说要摆脱美元吗?怎么现在又似乎不那么反感美元了?实际上,这番话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如果换个角度看,就能明白普京并不是在为美元说话,而是在揭示一个事实——是美国自己把俄罗斯排除在全球美元支付体系之外。
简而言之,俄罗斯并没有主动想要去美元,而是被迫做出这样的选择。当美元的支付渠道被切断,俄罗斯自然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货币来进行交易。普京看似低调的表态,实则是在直接指向美国的霸权行为。
那么,为什么普京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如此小心谨慎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异常敏感。去年,特朗普刚刚上台时,就威胁金砖国家称,如果他们坚持“去美元化”,美国将会加征关税。特朗普将美元视为美国国运的核心,任何挑战美元的人,都被视为与美国对立。

例如,巴西总统卢拉在金砖峰会上曾提到,世界应该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特朗普闻言立即翻脸,不仅威胁巴西,还对巴西商品加征了50%的关税。尽管美国对巴西存在顺差,但特朗普依然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惩罚性措施。因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就是美国的命脉,谁敢挑战美元,美国就敢出手。
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显然不想采取与卢拉一样高调的立场。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已降到冰点,如果俄罗斯在“去美元化”问题上再次强硬表态,无疑会彻底封死双方谈判的可能。普京因此选择了更为谨慎的措辞,他既避免了直接激怒特朗普,又巧妙地将责任推给了美国。

外界经常误解俄罗斯,认为它一心想要彻底摆脱美元。但实际情况是,俄罗斯的经济依然依赖美元和欧元。在俄罗斯和中国的本币结算比例确实较高,已经超过九成。然而,问题在于,俄罗斯的贸易伙伴不仅仅是中国,尤其是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俄罗斯可以使用卢布。但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就另当别论。
俄罗斯向印度出口大量石油,得到的却是卢比。然而,卢比的流通性较差,且俄罗斯在印度几乎没有可以直接购买的商品,这使得这些卢比几乎无法在俄罗斯内部使用。于是,俄罗斯只得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但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人民币虽然有更强的流通性,但俄罗斯用人民币支付的绝大部分仍然用于从中国进口商品。而要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使用的货币,仍然面临许多障碍。更重要的是,印度根本不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因为两国在货币国际化上本就存在竞争。

因此,俄罗斯的选择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如果美元的支付渠道完全被封锁,那么除了人民币和欧元,俄罗斯几乎没有其他可用的替代选项。普京这次的言辞谨慎,并非出于对美元的认同,而是因为俄罗斯必须面对现实。
总的来说,普京这次的“改口”,表面上看似是低姿态,但实际上却是在指责美国。他的意思很明确:俄罗斯并不是主动要与美元对立,而是美国将俄罗斯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
虽然目前美国通过制裁来维护美元的霸权,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反而可能伤害美元本身。越来越多的国家被迫寻找替代的支付方式,国际结算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俄罗斯已经开始推动本币结算,金砖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也在逐步加强。虽然进展缓慢,但这一趋势不会逆转。美元通过制裁来维持霸权的方式,最终会让更多国家产生戒心,加速“去美元化”的步伐。
因此,普京的话其实是提醒美国:你自己烧掉了与他国合作的桥梁。最终,美元的霸权不仅无法稳固,反而将更快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