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王之康)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如何有效减少并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其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被誉为“人工光合作用”的终极梦想之一,其中,如何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烷尤其引人关注。
近日,深圳理工大学学者在《自然·通讯》上发表最新成果,像“摆棋子”一样精确控制催化剂中铜单原子的间距,构建出一个高效“原子级工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能源“甲烷”——这一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该项目中,博士后黎琳波、博士生雷新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理工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张小龙、深圳理工院士工作站教授成会明、深圳理工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唐永炳为共同通讯作者。
“这就好比推一辆卡住的车上坡,我们找到了一条更省力、更平缓的路径,反应自然进行得更快、更顺利。”张小龙介绍,团队设计了一种精妙的“载体几何工程”策略,以平整的石墨片作为“二级地基”,通过聚多巴胺这层特殊的“分子胶水”,将催化剂中的铜原子以单原子的形式固牢,将其平均距离精准控制在大约0.68纳米——这是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烷的“黄金距离”。该技术将甲烷生成的选择性提升至70%,性能较传统催化剂提升1.5倍以上,为闭合“人工碳循环”、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