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小的账户变动短信,引起了关注。
“交易金额不足500元,不发送短信提醒。”近期,不少银行的客户陆续收到类似通知,昔日几块钱消费也能收到的短信提醒,正悄然消失。
广东华兴银行自9月16日起停止发送账户动账金额在500元以下的短信提醒;湖北银行将个人借记卡动账短信提醒起点金额调高至100元;中国银行也将针对部分客户的默认交易起点金额调整为100元。
这些调整看似微小,却引起人们对银行该提供什么样服务的审视。
短信提醒门槛悄悄提高
银行动账短信提醒服务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相继发布公告,提高动账短信提醒的门槛。广东华兴银行的做法最为彻底——直接停止发送500元以下的动账短信。
湖北银行则将个人借记卡账户动账短信提醒的起点金额从10元提升至100元。
国有大行也在行动。中国银行自2025年4月17日开始,分批调整享受终身免费短信动账通知服务的个人客户的默认交易起点金额,从0元上调为100元。
这些调整主要涉及免费短信服务,但也波及少部分收费业务。
银行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
银行为何纷纷在“小短信”上做文章?业内的答案直指成本压力。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点明了关键:“随着交易规模扩大,这类成本累积显著”。每条短信费用虽微,但乘以海量的交易笔数,就变成了银行沉重的负担。
多数银行对动账短信服务采取收费模式,收费标准集中在每月1元至4元。但即使收费,也难以完全覆盖成本,更不用说众多银行此前提供的免费服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道出了另一层原因:主要是为了应对净息差收窄和盈利压力。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通过精细化管理达成降本增效目标,已成为银行的普遍选择。
数字化服务转型
银行取消小额交易短信提醒的背后,也有推动数字化服务转型的深意。
多家银行在发布调整公告时明确表示,部分动账服务将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提醒。薛洪言指出,银行此次调整的目的并非单纯增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成本控制与客户体验之间的平衡,进而推动数字化服务转型。
事实上,银行正在积极引导客户使用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
民生银行提示客户可签约APP即时通服务,通过手机银行享受笔笔动账提醒,且暂不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