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138届广交会已经开幕,我们聊聊中国外贸在具体场景中如何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定价权。
回望新世纪之初,2009年的广交会上。中国的企业曾经,每一件衬衫0.1美元的利润与客户艰难拉锯谈判两个小时左右。那个时候我们庞大的制造业,有一些像是国际产业链末端的,所谓“价格接受者”,被外界描述为“价格屠夫”、“磨刀霍霍”的对象。
而今天,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储能电池让全球市场瞩目,数据上2023和2024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中的占比都在90%以上,而这么大的份额隐含着,我们在定价权上的相对优势正在形成。
再看我们的光伏组件制造环节的产品,从昔日“三头在外”的困局中突围,如今主导着全球超七成的供应,前面两年全球市场份额中国持续保持在80%以上,有报告甚至说高达85%到87%。
还有我们已是全球主要的家电制造国,巨大的产量和出口量决定了全球市场供给的基本面,其生产成本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全球价格的底部。
这些正是我们在全球竞争中间,一步步在构筑的定价权高低。这种深刻的转变,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定价权的核心支撑不只是生产成本,更是技术话语权构筑的某种壁垒,还有品牌附加值凝聚的比较广泛的认同。
定价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在实现着有关键意义的攀升,我们过去“代工贴牌”的汗水经济正在转型。如果说原来是“衬衫换飞机”的衬衫一端,那么现在呢,已经以更丰富的、多的有效供给,在越来越成规模地、以中高端定位走到了原来我们可望不可即的飞机代表的这一端,那么也就同时伴随着我们能够以这种新的定位,定义产品的价值和交换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