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上,金融“活水”的每一次流动,都在书写新的可能。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省88个县域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农金+政务服务”、“农金+社保服务”、“农金+公共服务”等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社保查询、便民缴费、助农取款等“一揽子”配套金融服务;持续完善农村信贷产品体系,持续优化“爽农诚意贷”“农户小额贷款”特色产品,加强“县域+零售/普惠”战略落实......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本土金融机构,贵阳银行始终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乡村产业发展肌理,建立起总行、分行、支行三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的机制,承担服务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加大信贷投入,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普惠涉农贷款余额137.54亿元,较年初增加10.14亿元,增长7.96%。2025年上半年,投向新型农业现代化领域贷款28.30亿元,农业现代化贷款余额达110.99亿元。
精准滴灌 助推产业提质效
走进地处黔西南州晴隆县的贵州益寿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一排排生态鱼暂养箱有序铺开。工人们三五成群,正热火朝天地开展分拣工作。“我们主要分拣三种规格的鱼,3至7斤的销往川渝,7至15斤的销往江浙沪,15斤以上的销往钓场。”贵州益寿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伟一边说着,一边随手抱起一条肥硕的鲢鳙鱼进行展示,阳光下,鱼鳞闪烁着莹润光泽。
201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将生态渔业列为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全力推动其蓬勃发展。同年,晴隆县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光照湖库区推行大水面生态养殖,开启了生态渔产业的新征程。

黔西南的群山环抱中,晴隆县光照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据了解,光照湖库区总涉水面积达7.5万亩,横跨黔西南州晴隆县,安顺市关岭县、普安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水城区5个县区。2019年,在全省跨区域湖库生态养殖创新协调机制的有力推动下,贵州益寿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依托光照湖丰富的水域资源,投身生态渔业开发探索。
然而,创业初期也面临“成长的烦恼”,想要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时,却因资金短缺而停滞不前。“贵阳银行晴隆支行了解到我们的困境后,迅速组织信贷团队实地调研。”马伟回忆道,“当时,我和贵阳银行的工作人员坐着渔船绕着光照湖‘逛’了一圈,他们针对渔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向我们推出了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很快就完成了1000万元授信,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马伟清晰记得,公司第一批鱼苗投湖时,贵阳银行晴隆支行副行长刘光舜还来到现场帮忙清点。
时间来到2022年,贵阳银行晴隆支行再次积极作为,协助企业成功申请2000万元农业农村现代化基金,为企业增资扩容、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贵阳银行的金融助力下,我们在晴隆县花贡镇建成了占地150亩的鱼苗基地,培育花鲢、白鲢、草鱼、鲤鱼等多种鱼苗,如今已实现光照湖投放鱼苗的自给自足。”马伟自豪地说。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贵阳银行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破局时“雪中送炭”,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成长时“添柴加薪”,助力企业扩大规模;长效时“保驾护航”,保障企业稳健发展。现如今,贵州益寿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光照湖主要投放鲢鳙鱼,渔场采用“人放天养、以鱼净水、以水养鱼”“不投饵、不投料”的生态渔业循环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光照湖生态渔业水域的生产力,又有效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马伟介绍,光照湖水质优良,养出的鱼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预计捕捞量达100多万斤。光照湖也已形成“育苗-养殖-捕捞-餐饮”全链条产业模式,“晴隆鳙鱼”更是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当金融活水顺着光照湖的脉络潺潺流淌,进一步丰富了黔西南州的产业体系,填补了当地大水面渔业产业的空白,推动生态渔产业升级为健康持续的富民产业。“我们的服务就是跟着产业走、贴着需求帮。”贵阳银行晴隆支行副行长刘光舜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晴隆县‘山上茶果椒、坝区菌畜粮、湖库生态鱼’的产业布局,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让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价值不断叠加、效益不断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开。”
产业兴则乡村兴。贵阳银行围绕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969.8亿元,较年初增加43.16亿元。
凝心聚力 激活发展新动能
9月21日,修文猕猴桃2025年开园系列活动暨产销对接大会在修文猕猴桃核心产地贵阳市修文县平滩村举行,标志着修文猕猴桃正式进入批量上市阶段。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修文猕猴桃不仅是酸甜爽口的绿色珍馐,更是修文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修文猕猴桃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壮大为今日的万亩产业,从单一鲜果延伸出果汁、果酒等产业链。目前,修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6.7万亩,今年预计产量在10万吨以上。其主栽品种“贵长”,由本地野生猕猴桃精心选育而成,果实呈长圆柱形,果皮棕褐色,果肉翠绿,酸甜适口、风味独特。

而贵阳银行的金融活水,正顺着藤蔓的脉络,浸润着这条从山间到餐桌的产业链。“这些年,感谢贵阳银行的支持,陪伴我们在猕猴桃种植、研发、销售领域不断探索和成长,不仅增加了猕猴桃基地的种植规模,加工厂也顺利建成投产,产业链条得到延伸,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大做强猕猴桃产业的信心。”贵州圣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路阳春说。
路阳春是修文县猕猴桃协会会长,他的公司建成了修文县首个即食猕猴桃加工中心,这个中心为当地猕猴桃实现反季销售、拓展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已配备千吨级高标准气调库与一条猕猴桃分选线。
前段时间,贵阳银行修文支行客户经理简厚兵来到这里开展贷后回访时,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调试着设备,与京东农场的合作订单正在打包。“大量猕猴桃经过采摘后进入保鲜库,储存量能达到2000吨。我们和京东农场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已经线上与京东、东方甄选等平台,线下与多个知名商超达成合作,带动周边100多户果农增收。”行走在加工厂,路阳春介绍着修文猕猴桃的市场前景,这份十足的底气,不仅源于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源自贵阳银行的金融助力。

2022年,农资采购、人工管护的账单堆积,是贵阳银行及时到账的贷款资金,让果农的猕猴桃顺利入仓,也让第一条分选线得以启动。
当年,在企业一筹莫展之际,贵阳银行修文支行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走访,在详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后迅速行动,组建专项服务团队,收集相关资料,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金融方案。短短3个工作日,260万元流动资金就顺利发放到账户,助力企业的猕猴桃收购工作圆满完成,发展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2025年采收季前,贵阳银行贷款资金又如约而至。“随着金融力量的持续注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掌握猕猴桃超长存储工艺与猕猴桃即食工艺。同时,公司全力推进产品标准化建设,深度挖掘农副产品的潜在价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持续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路阳春说。
修文猕猴桃作为修文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县域农业发展经济增收和产业兴旺。为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贵阳银行修文支行组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队,积极走访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全面了解猕猴桃种植周期、成本销量、市场空间等情况,充分运用“爽农诚意贷”等信贷产品审批时效快、资金使用便捷的优势,结合猕猴桃种植户周期性和季节性的资金需求,为种植户、企业制定金融服务方案,让资金“精准滴灌”到猕猴桃生产的每个关键节点。
截至目前,贵阳银行修文支行累计为当地猕猴桃种植农户及企业提供贷款资金1600余万元,全力推进修文猕猴桃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修文县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推动修文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今,修文县培育猕猴桃生产经营有关主体7212家,现有精深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处理能力达2.5万吨,已形成年产2000吨果浆、10万吨猕猴桃饮品、5000吨猕猴桃果酒、200吨果干的产销能力。
从20世纪80年代的试种苗到如今的“全国第三大产区”,这颗果子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金融的滋养。贵阳银行用“懂农业、助农富”的坚守,让修文的秋风里,不仅有果香,更有“小果子”撬动“大产业”的希望。
健全体系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在毕节市织金县桂果镇,另一幅产业兴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一朵朵竹荪,正悄然撑开泥土的寂静,亭亭玉立。昔日深藏林间的“雪裙仙子”,如今已化身成织金县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润的一抹亮色。
竹荪因菌柄肥厚、菌裙脆嫩、口感清香被誉为“真菌皇后”,是最珍贵的食用菌品种之一。织金县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流域,水资源丰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尤为适宜竹荪生长,素有“中国竹荪之乡”的美称,是红托竹荪的原产地,产地覆盖了全县20余个乡镇。

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竹荪产业的龙头企业,承担了织金红托竹荪品种选育、菌种提纯复壮、菌种生产、出菇试验、新技术试验探索等任务。“从公司成立之初,贵阳银行就一路陪伴。贵阳银行的金融支持给足了企业阔步前进的底气。”提到贵阳银行提供的便捷融资渠道和贴心的金融服务,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基地负责人李晓江赞不绝口。
2019年,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于竹荪前期培育需要的原材料较多,企业遭遇了资金周转难题。贵阳银行织金支行获悉后,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到基地开展实地调查,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其经营特点和资金需求,为金荪公司量身定制融资方案,高效提供480万元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购买生产竹荪菌棒所需的木屑、麦麸、石膏、白糖、黄豆等材料,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2021年,随着金荪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贵阳银行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快速为金荪公司发放500万元的贷款资金。2023年,贵阳银行再次向金荪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贷款资金支持。

贵阳银行支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的中垦薯业有限公司培育马铃薯原原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军 摄
近日,贵阳银行织金支行市场营销部副经理张涛驱车前往贵州金荪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贷后回访,基地内白色智能菇棚纵横交错,竹荪长势喜人。李晓江带着张涛参观菇棚,扑鼻而来的是泥土与菌类特有的清香。一朵朵身穿“洁白裙”、脚蹬“浅红靴”的竹荪破土而出,这些“雪白精灵”既是良好生态与科技加持的成果,也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源泉。
“我们的菇棚全程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对菇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的精准控制。”李晓江介绍,智能菇棚的建成使用,为实现竹荪错季上市提供了可能,像这样的智能菇棚,公司共有29个,每个大棚可产鲜品约2580斤。
随后,来到竹荪菌棒加工厂,恒温储藏室内排列整齐的竹荪菌棒正“吹着空调”,等待出仓。“厂里标准化竹荪菌种生产线有4条,可生产优质竹荪菌棒600万棒,目前看到的这一批300万棒,即将销往云南、海南等地。”谈及织金竹荪市场,李晓江信心满满地说,不愁销路。
发展至今,金荪公司已建成贵州织金竹荪科技创新产业园,主要开展织金竹荪品种选育、林下栽培、传统大棚栽培,以及固体菌种、出菇试验、新技术实验探索等工作。每年带动当地村民务工1200余人次,发放劳务费200多万元,每年培训竹荪种植人员500余人,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并回收成品。为进一步拓宽市场延伸产业链,金荪公司还开发了竹荪饮料、竹荪面条等特色产品,获得了一批忠实客户的支持。

贵阳银行支持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金针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军 摄
多年来,贵阳银行织金支行围绕当地这一特色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金融底肥”精准滴灌,为当地竹荪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除了对金荪公司进行支持外,贵阳银行还对织金县的竹荪贸易商进行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支持,用于支持其在全县范围内收购竹荪进行贸易销售。
截至目前,贵阳银行织金支行累计为当地竹荪产业提供贷款资金2040万元,织金竹荪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竹荪菌种培育、竹荪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全县竹荪种植规模已达1.6万余亩,约7万农户投身竹荪种植事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干品产量预计可达1600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8亿元。
从一朵菌菇到一条产业链,从山间野趣到万家餐桌,贵阳银行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与温度,让金融“活水”持续润泽乡土,让“小竹荪”真正长成强村富民的“大产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
编辑 罗昌
二审 谌思宇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