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说财经讯:扛不住了 !2025年11月6日,日本日产汽车正式官宣:要把位于横滨的总部大楼卖掉,卖价97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足足45亿!
这笔钱可不是用来搞新研发、建新工厂的,而是纯纯的“救命钱”——专门用来填补财务窟窿,改善已经快撑不住的资金状况。
一个百年汽车巨头,居然要靠卖自己的“老家”续命?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大的危机?今天我们就用这篇文章来讲讲背后的故事!

01、日产卖总部不是无奈,是真没辙了!
可能有人觉得“卖总部”只是常规资产调整,但看了日产的财报,你就知道这是被逼到悬崖边的选择。
2024财年,日产的业绩堪称“惨不忍睹”:净亏损高达6709亿日元,相当于亏了334亿人民币,同比直接从盈利变巨亏,创下疫情以来最差成绩。
更要命的是现金流和债务!
最新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一季度,日产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是-5500亿日元,手里没活钱;总债务接近2万亿日元,其中348亿人民币的债务今年就要到期,相当于每天都在被催债。
更糟糕的是,之前日产已经启动了“断臂求生”模式:全球要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把17家工厂砍到10家,现在又卖掉总部大楼,这哪里是调整,分明是在“拆零件”保命啊!

02、日产汽车到底怎么了?
日产落到这步,绝对不是偶然,核心是踩中了三个致命坑:
第一、电动化转型慢半拍,被中国品牌弯道超车!
作为最早搞纯电的车企之一,日产却把一手好牌打烂。
纯电车型艾睿雅(ARIYA)2025年1月销量才9辆,几乎没人买;主打的e-Power混动技术,因为不符合中国绿牌政策,年销量不足5万辆。
反观中国品牌,比亚迪秦PLUS直接超越日产轩逸成了A级车销冠,新能源车型迭代速度是日产的3倍以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更是甩了日产几条街。
第二、产能过剩+成本失控,越生产越亏!
日产全球产能利用率只有65%,远低于行业健康的85%,光闲置产能每年就亏几十亿。单台车固定成本高达2.8万元,比丰田贵47%,相当于造一辆车就要多花近1万块成本。
就说武汉工厂,耗资百亿建的,年产能30万辆,结果2023年只生产了1.12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4%,简直是“投产即闲置”。
第三、核心市场崩塌,销量拦不住的大跌!
中国市场作为日产的重要基本盘,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12.2%,2025年一季度更是暴跌27.47%,市占率从7.8%跌到4.1%。
美国市场也不好过,墨西哥工厂因为加征25%关税,成本飙升;全球主力车型轩逸、奇骏要么更新慢,要么配置落后,被竞品疯狂蚕食份额。

03、不止日产,日系车集体遇冷?
其实,日产卖总部的动作,其实是整个日系车困境的缩影。
2024年,本田在华销量暴跌30.9%,丰田也下滑6.9%,日系车在华市占率从2020年的18%直接腰斩到10.3%,而中国自主品牌份额已经冲到69.9%。
现在本田也在关停广州、武汉工厂,丰田、日产纷纷裁员关厂,曾经叱咤风云的日系车,正在被智能电动化浪潮狠狠冲击。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汽车行业已经不是“油车时代”的比拼了,而是智能科技、快速迭代的较量,而日系车的慢节奏、技术路线犹豫,刚好踩错了时代节拍。

04、卖总部大楼的45亿,能救日产吗?
对于日产来说,45亿人民币只是“缓兵之计”,要真正活下去,还要闯过三道关:
第一、转型能不能提速?
日产计划2026年前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还要和华为、Momenta合作补智能短板,但留给它的时间只有两年。
第二、成本能不能降下来?
关闭工厂、裁员、卖资产的“瘦身”动作,能不能真正砍掉无效成本,还要看执行效果。
第三、技术能不能突破?
日产押注的固态电池要到2028年才量产,这之前能不能扛住中国品牌的冲击,还是个未知数。
从行业来看,传统车企的“创新者窘境”已经显现:不是不想转型,而是大船难掉头。而中国品牌凭借全栈自研、快速迭代,正在改写全球汽车竞争规则。
所以啊,这一次,日产卖总部大楼,本质是传统燃油车巨头在电动化时代的“求生之战”。45亿能解一时之渴,但解不了转型之痛。
最后问问大家:你觉得,日产靠卖楼能成功翻身吗?日系车还有机会重新夺回中国市场吗?或者你看好哪些车企能笑到最后?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