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为《用抢火车票比喻,让您秒懂:中国美元债为何总被超额认购、利率低》的文章中,南生已经清晰地阐述了财政部在我国香港、沙特等地发行美元债的核心意义,那就是:

这并非意在"断美国、美元后路",而是为了展现中国的金融开放姿态,彰显我国的国家主权信誉,同时检验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度——或许还有支持香港作为全球核心金融中心的目的。
遗憾的是,那篇文章未能提供更详尽的数据支撑,这个缺憾就由本文来弥补吧——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今年9月30日公开的信息: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大陆全口径外债余额为24368亿美元。
其中,本币外债,即从境外投资者手中借入的人民币债务——看清楚是借人民币,不是借外币,余额累计达到90801亿元人民币,等值12685亿美元,占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的52%。这个数字至关重要,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在向境外投资者募集资金时,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本币而非外币。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本币债在某种程度上"不算债",因为它不仅降低了汇率风险,还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成效。
剩余的48%左右,则是由美元、欧元、日元、港币及其他币种构成的外币债,总额约为11683亿美元。其中,美元债务占比79%,余额9230亿美元;欧元债务占比8%,约934.6亿美元。
日元债务占比4%,约为467.3亿美元;港币债务占比5%,余额累计为584.15亿美元。还有4%,约467.3亿美元的外币外债是特别提款权和包括英镑、瑞士法郎、新加坡元在内的其他外币外债。
这大约9230亿美元的美元外债,表面看来确实数额不小,似乎又让人联想到"断美国、美元后路"的说法。但南生在此明确告诉您,这种观点依然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这些债务是我国大陆地区全口径外债,其中包含大量企业发行的债务,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在境外发行的美元债。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更细致的剖析
观察24368亿美元全口径外债的构成可以发现:其中“广义政府外债”余额为4214亿美元,中央银行外债余额911亿美元——某种程度上也能代表政府吧,两者合计5125亿美元。其余的外债则与政府没有直接关联。
南生虽未查询到这5125亿美元外债余额中"人民币本币占比究竟有多少",但我们不妨基于整体结构进行合理推测:假设本币占比仍为52%,外币外债占比48%,即外币外债约2460亿美元。
在这2460亿美元中,继续假设美元债占比79%,与全口径外债的数值保持一致,则大约为1943.4亿美元。这个不足2000亿美元的规模,就是我国官方多年来积累的美元债务总额。
客观来看,这个金额相对有限,确实难以构成所谓的"断美国、美元后路"。将这个数字置于全球金融大背景下观察,更能说明问题:全球美元债券市场规模超过百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规模也高达38万亿美元。
相比之下,我国官方持有的不到2000亿美元债务,犹如沧海一粟,难以对美元(美债)的国际地位产生实质性影响。
从债务结构来看,我国的外债管理呈现出稳健审慎的特点。52%的本币债务占比,意味着我国在利用国际资本时,更加注重风险控制,避免过度依赖外币债务带来的汇率风险。

种债务结构安排,恰恰体现了我国金融管理的成熟与智慧。再从债务用途分析,我国发行美元债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外汇资产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同时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
这些债务的发行往往伴随着超额认购,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信用的高度认可,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任投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金融领域的各项举措都遵循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律。
发行美元债本质上是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框架内进行的正常市场行为,既有利于中国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也有助于促进国际资本的有效配置。
从历史维度观察,我国的外债规模始终控制在安全线以内,负债率、债务率等各项指标均远低于国际警戒线。这种审慎的债务管理策略,既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也为全球金融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将继续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这既包括适度发行外币债券,也包括稳步推进本币国际化进程。这种多元化的融资策略,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金融支持。
不再多说了,南生已通过数据的层层剖析,清晰地看到:中国发行美元债是基于实际需求的理性选择,是融入(包括帮助香港)而非挑战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务实举措——至少目前是,起码还未到那个时候。

这不仅不是所谓的"断美国、美元后路",反而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促进国际经贸往来的具体体现,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