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4日,美国参议院进行了第14次投票,结果又以失败告终——临时拨款法案(简称CR)再次没能通过。这项法案被形象地称为“临时零花钱”方案,它的再次失败对特朗普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
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需要重新批预算,财政年度从10月1日开始,到第二年9月30日结束。去年9月30日,旧预算到期,但两党未能就长期预算达成一致,因此只能通过临时法案来维持政府运转。这项临时法案的目的是保障医保、食品救济、民航等民生和公共服务,确保政府在没有新预算的情况下继续运作。
然而,要让这项法案得以通过,首先要经过激烈的辩论。全体100位参议员需要至少60票支持才能推进法案。但截至目前,14次投票中,最多获得的支持票也只有54票,远未达到所需的60票。
现在,政府已经停摆了38天,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的政府停摆天数,创造了一个新的“尴尬里程碑”。
一方面,美国国内的政府运转陷入僵局,另一方面,特朗普却在国际舞台上频频活动。更为奇怪的是,美元指数竟然突破了100点大关。这个看似矛盾的局面,实际上正反映了美国国内外的困境,表面上在硬撑。

那么,政府新财年的停摆问题,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两党都将政府停摆作为筹码相互博弈。民主党指责共和党治理无能,而共和党则趁机清除政府中自己视为对手的力量。这已经不单单是政策分歧,更是一场明争暗斗的权力争夺战。
更讽刺的是,虽然美国国内乱成一锅粥,特朗普却在国外四处奔波。他在亚洲举行军演,联合其他国家围堵中国,表面上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太多实际成果。特朗普一边高喊要求加沙停火,另一边却给以色列提供更多武器,继续支持空袭行动,结果导致以色列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

这些表面上的高调操作,本质上都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焦点——在外对抗可以吸引民众关注,但国内的政府停摆才是特朗普真正头疼的问题。
如果停摆一直持续下去,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从经济角度来看,穆迪已经估算出:如果政府停摆4周,经济损失高达70亿美元;如果停摆达到8周,损失将翻倍,达到140亿美元,且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会直接下降1至2个百分点。
在民生方面,影响更为深远。几百万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助将被切断,数十万联邦雇员将无法领取工资,很多人将面临信用卡和房贷还不上,生活困顿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更为致命的是,市场信心已经崩塌——企业不敢再投资,也不敢扩大招聘。9月的就业数据大幅下滑,10月中小企业的就业情况也出现下降,就业市场逐渐冰冷。
这些损失是无法通过政府停摆结束来立即弥补的,它们将长期拖累美国经济。而且,停摆何时结束也没有明确答案。两党都把停摆当成了2028年大选的筹码,谁先让步,谁就会吃亏。
高盛预测,最好的情况是下周能够通过相关法案,花旗则认为停摆可能会拖到中旬才结束。但即使停摆结束,这也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根本的分歧依然存在,未来仍有可能再次发生停摆。

让人疑惑的是,美元指数最近出现震荡回升,11月4日再度突破了100点。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真的变得强劲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全球其他经济体也都在遭遇困难,大家都在寻求避险,美元因此暂时成了一个避风港。

但这种美元的强势可能持续不了多久。美国国内问题重重,经济隐患巨大,最终可能会在汇率上体现出来。一旦停摆带来的恐慌情绪加剧,美元很可能会走跌。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中美两国在部分领域的对抗已经暂停了一年。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而是表明表面的对抗已经达到顶点,继续硬碰硬可能两败俱伤,就像拔河比赛中,绳子被拉到极限,再用力就会断掉。
这一年里,双方并未停下步伐。美国在科技、军事领域悄悄布局,中国则加速内需市场的建设,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两国较量已经从台面转到幕后,打得更加深层、更加隐蔽,形势比过去更为复杂。
归根结底,美国当前的乱局,是内外矛盾交织的结果。美元的暂时强势和中美较量的暂停,都只是表象而已。未来几个月,停摆带来的副作用将愈加显现,国际局势也难以平静。这场混乱的博弈背后,实际上是世界秩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真正决定未来格局的,是那些表面看不见的深层次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