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博投研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对本土创新药行业进行深度梳理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创新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全球舞台,行业迎来系统性重估。
研发实力显著提升,结构性挑战仍存
中国在研创新药管线数量已达4804个,位居全球第二,标志着从“技术追赶者”向“技术引领者”的转变。然而,创新质量仍需提升——2024年First-in-Class药物占比仅为21.2%,而Me-too药物占比高达69.4%,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在政策端,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显著优化,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大幅缩短,为创新药快速放量奠定基础。
出海浪潮席卷,国际化路径多元化
中国创新药出海经历三个阶段的演进:从初期的“借船出海”(License-out为主),到中期的“自主出海”,最终迈向“全球化”阶段。2025年上半年,BD交易首付款达241亿元,占融资总额28%,创历史新高。其中,ADC、双抗等高门槛产品成为出海主力,首付款10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占比首次突破30%。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成为成功典范,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6.44亿美元。
产业链日趋成熟,市场空间广阔
创新药产业链具有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的特征。从市场结构看,美国创新药消费占比近80%,而中国仅约10%,发展潜力巨大。报告测算,到2030年,国内创新药销售规模有望达4460亿元,叠加海外BD交易145亿美元销售分成,整体估值空间约2.36-4.26万亿元。当前板块市值约3.1万亿元,基本反映中性预期。
前沿领域突破,投资机遇显现
下一代免疫疗法、ADC药物、pan-KRAS抑制剂等前沿领域迎来突破性进展。其中,ADC市场增长迅猛,2024年全球规模达132亿美元,预计至2032年复合增长率达31%。国内企业在新一轮技术迭代中竞争优势显现,科伦博泰的芦康沙妥珠单抗上市半年销售额即达3亿元。
多重催化剂助推行业发展
2025年下半年,行业将迎来多重催化剂:约60个新获批国产药物参与医保谈判、WCLC/ESMO等国际学术会议召开、商保创新药品目录首次制定、以及MNC下半年清预算驱动的BD交易兑现。同时,市场关注点正向早期临床数据、平台型公司、AI制药等方向转移,标志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注】更多研报请上慧博智能策略终端PC版或慧博投资分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