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轩图库
近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银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拟通过公开挂牌程序转让合计近700亿元的债权资产,这是该行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处置行动。

根据公告,此次拟转让资产本金金额约499.37亿元,加上利息、罚息等,总规模达698.33亿元,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488.83亿元,相当于打七折交易。
这已是渤海银行连续第二年进行大规模资产剥离,加上此次计划出售的资产,渤海银行三次累计处置的问题资产已超1000亿元。
渤海银行“减负”,出清百亿不良资产
渤海银行此次拟转让的近700亿债权包,其资产质量状况揭示了甩卖的紧迫性。资产包内174户债权中,5年以上的长期资产占比超过55%,其中大量是清收困难、资本消耗高的资产。
渤海银行在公告中称,这些资产“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从账龄结构看,5年以上债权52户,本金275.65亿元;3-5年的债权31户,本金152.18亿元。
渤海银行明确表示,此次转让旨在“优化资产结构、节约资本占用,并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若交易顺利完成,将给渤海银行带来5.73亿元的正向财务影响。
这已是自2024年以来,渤海银行第三次处置债权资产。前两次分别为:2024年3月,以39.67亿元转让56.67亿元债权;2024年9月,以207.24亿元转让256.03亿元债权。
加上本次拟转让的698.33亿元,渤海银行三次出清的债权资产合计规模达1011.03亿元。上千亿资产处理,是渤海银行为过去激进扩张付出的代价。
资产质量滑坡,不良率存忧
尽管渤海银行正加速剥离不良资产,但不良率依然较高。
截至2025年6月末,渤海银行不良贷款金额为172.6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9%。不良贷款率为1.81%,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这一不良贷款率在全国12家股份行中都处于高位。
此外,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9%,股份行不良贷款率1.22%。渤海银行比行业均线高出0.32个百分点,比股份行均线高出0.59个百分点。
截至2025年6月末,渤海银行的公司贷款和垫款不良金额为77.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2%,较上年末上涨0.01个百分点。
在2025年半年报中,渤海银行并未披露个人贷款业务的相关细分项。但其2024年年报显示,其个人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尤为突出,高达12.37%,差不多是2023年的三倍。
回溯发展,2017年,渤海银行将长期以来对公业务为主的重心转向零售金融。
为推进这一战略,该行将原个人贷款部改组为消费金融事业部,并大举与蚂蚁集团、微众银行、度小满等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以其借助外部流量快速抢占消费贷款市场红利。
这一激进策略效果显著,其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在2020年冲至历史峰值的1126.98亿元,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占比高达36.31%。
然而,规模的高速扩张是以资产质量恶化为代价的。
从2020年至2022年,该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金额从18.7亿元猛增至48.52亿元,同期不良率更是从1.66%一路飙升至4.63%,飙升近两倍。零售转型虽然在短期内做大了业务规模,但也为其日后居高不下的整体不良率埋下了“雷”。
2024年以来,互联网贷款监管政策出台后,渤海银行持续压降互联网贷款的规模,致使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下降明显。其互联网贷款业务展业受到一定限制。
2024年,渤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375.12亿元,规模进一步压缩,较2023年减少一半左右,个人消费贷规模急剧压缩。
业绩持续承压,风控问题突出
近日,渤海银行发布了前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其营业收入为193.26亿元,同比下降近3%;净利润为49.88亿元,同比增长4.65%。
拉通几年数据看,渤海银行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
从峰值期的2020年和2021年来看,该行营收一度高达324.9亿元,净利润也曾达到86.3亿元,但到2024年,已分别缩水至254.8亿元、52.56亿元。
2021年至2023年,渤海银行净利润已呈现出下降趋势。
对比渤海银行2020年营收高点324.92亿元,2024年营收已降至254.82亿元,降幅达21.57%;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85.9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52.56亿元,降幅高达38.8%。
从领导责任视角看,当前业绩颓势与董事长王锦虹、行长屈宏志的任期重叠。
公开信息显示,王锦虹自2023年10月起正式出任渤海银行董事长,其任职前已通过内部晋升深耕该行十余年,曾任副行长等核心管理职务;屈宏志则自2021年5月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受聘行长。

二人共同主导经营期间,渤海银行的营收整体缩水严重;贷款规模则自2022年中期起由增转降,从2022年中期时的9871.8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底的9364.9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其贷款规模为9544.2亿元。其复苏步伐仍显缓慢,距离突破此前的高点尚有几百亿元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截至9月末的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承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09%,较上年末下降0.26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9%,下降0.3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0.88%,下降0.75个百分点。这一水平快接近监管底线。
文轩财经注意到,渤海银行内部的风险把控也面临不少问题。2025年以来,渤海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收到数十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500万元。

渤海银行频繁被罚
2025年1月初,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渤海银行苏州分行已被罚款40万元。
2025年8月,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分行因为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多个原因被警告、罚款59.49万元,两名时任负责人同步被罚。
2025年10月,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行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并罚款74.3万元,两名相关责任人同步受罚。
今年以来,渤海银行已经收到多张罚单,累计被罚金额超500万元,被罚分支机构除了上述长春分行与苏州分行,还有太原分行、南宁分行、合肥分行、长沙分行、宁波分行、济南分行、德州分行等。
仅是2023年,渤海银行罚款累计2520万元。这些罚单直接反映出,渤海银行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上的短板。
渤海银行风控的薄弱还体现在其相关高管的“落马”上。
2025年9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披露了天津通报的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其中渤海银行原执行董事、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赵志宏,因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成为“典型”之一。
作为2015年加入渤海银行的核心高管,赵志宏曾长期主导该行风险管理体系搭建。他历任战略发展总裁、董事会秘书、首席风险管理官等要职,2020年11月升任副行长。
为确保风控体系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持续稳健,渤海银行来了一个“能人”。
渤海银行2025年半年报显示,当前的首席风险官为拥有多年大行风控经验的齐君。今年1月,副行长齐君被渤海银行聘任为首席风险官;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其任职资格。
齐君曾任中国工商银行资产风险管理部保全业务处副处长,综合管理处副处长,风险管理部综合管理处副处长、处长,风险管理部验证与参数管理处处长,四川绵阳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等职务,他能扭转渤海银行当前风控薄弱的局面吗?
对渤海银行而言,真正的挑战是能否利用处置不良资产所创造的战略窗口,完成从规模导向到质量导向的蜕变,寻找新的业务线和利润增长点。这不仅关乎眼前的业绩波动,更关乎其长期的生存。
因此,当前能否扭转风控薄弱局面、有效遏制不良率攀升态势,便成为衡量其转型深度的关键,文轩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