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鳗财经》电鳗号/文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当净息差触及警戒线,中小银行率先掀起了存款产品"下架潮"。三年期大额存单悄然退场,五年期定存淡出菜单,这场看似被动的调整背后,实则是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出击。如同候鸟感知气候变迁,中小银行正用产品结构的减法应对利率市场化深水区的生存挑战。
净息差持续收窄,暴露出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脆弱性。资产端,LPR下调与让利实体政策压缩贷款收益;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推高资金成本。部分中小银行存贷利率甚至出现倒挂,如同背负沙袋赛跑。下架中长期存款,实则是斩断高息负债的"锚",为资产端腾挪喘息空间。
当"以量补价"的旧戏码难以为继,中小银行开始重新绘制生存地图。某城商行将大额存单额度降至单日亿元以内,转而发力结算性活期存款;部分农商行推出"存款+理财"组合产品,用综合服务替代单一价格战。这恰似农民从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在有限的息差土壤里培育更丰厚的中间业务果实。
"为什么5%的存款消失了?"投资者的困惑折射出市场教育难题。银行在客户维护与成本控制间走钢丝:有的通过会员等级制保留高息特权,有的以国债替代方案引导资金分流。这场悄无声息的财富管理革命,正在重塑"保本保息"的传统认知边界。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中小银行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差异化定价能力——就像毛细血管之于人体,唯有精准灌溉特定客群,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守住自己的生态位。下架存款产品不是终点,而是经营哲学升级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