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辛特拉论坛上承认“本该已经降息”,这句话引发的震荡远超财经圈。在美联储数月“按兵不动”的状态下,这句话透露出两个信号:第一,货币政策的路径正悄然松动;第二,白宫对央行的施压可能正在悄悄生效。而更令人警觉的是,美国政府为“节约财政”压缩统计预算,使得美联储赖以为据的关键数据正失去可信度,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最后一道防线正被政治动机一层层侵蚀。
如今的美联储,正处在一个三重夹击之中。一方面,是特朗普对降息的咄咄逼人,他不惜在公开场合辱骂鲍威尔为“白痴”;另一方面,是两位联储高官的罕见“倒戈”——鲍曼与沃勒先后暗示,降息可能提前至7月。这在过去属于罕见操作,透露出美联储内部已不再铁板一块。第三重夹击,更像一颗“慢性毒药”:特朗普政府对劳工统计局的系统性削弱,使通胀数据越来越基于估算,非但不能精准指导利率政策,反而可能成为误导。
曾几何时,“美联储独立性”是美国金融体系不可撼动的圣坛。从格林斯潘到耶伦,哪一任主席不是一边捧着经济学模型,一边死守着不被白宫染指的政策权杖?但2025年的现实是,白宫在“施压”美联储的同时,也在“掏空”它赖以决策的基础。没有了真实准确的消费价格数据,再理性的央行也会变得目光模糊、判断迟钝。如果说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胀和稳就业,那么没有可靠的数据,这一切都只能靠“拍脑袋”。
对外,美联储还要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稳定美元与世界金融秩序的角色。然而美国政府的财政紧缩不仅影响了国内统计能力,还在透支全球投资者对美债的信心。当近三分之一的CPI数据来自估算,当美国通胀路径变得不透明,全球央行、对冲基金以及主权财富基金所依赖的“参考锚”也开始动摇。货币政策一旦失真,其传导效应将在全球放大。
更具火药味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表态直接与鲍威尔“唱对台戏”。他不仅声称“肯定在9月前降息”,还明确表示判断标准是“关税没有造成通胀”。这句话等同于将降息的“遥控器”从劳动力市场与核心通胀手中夺回,转交至白宫贸易办公室——而这正是特朗普一手操控的核心阵地。这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或将变成对贸易政策的“配合演出”,而非独立判断的结果。
讽刺的是,美联储此时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鲍威尔在论坛上的话更像一种“软性抗议”:如果不是你们搞关税,我们早就降息了;如果不是你们砍预算,我们的数据不会失真。这是一种极为克制但明显的“推责”姿态。可问题在于,联储若想自证独立性,就必须用实际行动——不是口头上的强调“合适的时候将会降息”,而是在数据不可靠、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坚决不为政治低头。
当前市场普遍预计7月不降息,9月可能是政策拐点。但讽刺的是,这种判断本身就基于“市场对政治博弈的猜测”,而非真正的经济数据解读。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当数据被稀释、政治介入愈深,市场预期不再建立在基本面之上,而是围绕“特朗普说了什么”和“美联储还能顶多久”。
或许对于特朗普而言,打压美联储已不仅仅是降息需求,更是一种政治表演。他要在总统竞选连任的舞台上,把鲍威尔塑造成那个“不配合、拦路石”的技术官僚,然后扮演“拯救经济”的民粹领袖。而对于鲍威尔而言,他面前的不是简单的货币政策难题,而是一场政治博弈、一场关于机构独立性存亡的决战。
这场战争远未结束。但可以确定的是,2025年的美联储已不再是那个沉稳的“经济引擎调节器”,而正处在政治漩涡中心。它每一次按下利率的“暂停键”,都在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而每一次数据估算比例的上升,都是对这个制度根基的一次切割。当“按兵不动”不再代表审慎,而是不得不做出的防守性选择,这场战争已经改变了规则,甚至可能重塑美联储未来几十年的地位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