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1985年通过广场协议,打断了日本的崛起,并收割了日本。现在美国似乎想在中国身上复制一遍,然而如今不是40年前,中国也不是日本,而美元如果继续升值对美国将是灾难。
如果说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最风光的时刻,那么1985年的广场协议,就是压在日本经济巅峰的一记闷棍。当时,日本制造如日中天,从家电、汽车到半导体,几乎主宰了全球市场。美国却面临巨大的贸易逆差,日元汇率长期偏低,日本出口商品在美国卖得风生水起。
于是,在纽约广场饭店,美国联合西方四国召开会议,一致决定联手干预外汇市场,推动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结果大家都知道:日元从1美元兑240日元一路飙升到120日元,短短两年内升值一倍。日本出口企业遭到重创,经济从此陷入长期低迷。房地产、股市泡沫破灭,日本从经济明星变成了滞涨典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广场协议不仅是汇率层面的协作,更是美国对手段的试水:当自身竞争力不足时,就通过金融手段转嫁压力。而今,美国似乎又在重复这一套,只是对象换成了中国,手段变得更“隐蔽”。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稳步崛起,已连续14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当年的日本。这背后的工业体系,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种类齐全。从高铁、新能源车到5G设备,中国已经牢牢掌握了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
正因如此,中国也成了美国主要的贸易“对手”。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尤其是对中国的逆差尤为明显。在一些美国政客眼中,中国的产业优势就是“不公平竞争”的体现,必须遏制。而货币,成了最便捷的切入点。
美联储的激进加息、资本回流、美元强势,这些看似宏观的金融操作,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场“新版货币围猎”。
从表面看,强势美元只是利率变化带来的金融结果,但实际影响却不止于此。人民币面对美元的持续压力,带来的就是出口企业的利润被侵蚀,竞争力下降。
试想,一家中国企业原本出口一台售价1000美元的设备,人民币兑美元从6.5升至7.3,看似手上换到的人民币变多了,但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也在上涨,客户还可能要求降价。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这笔订单流向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
而对内来说,升值还打击了中国企业的预期稳定性。企业在计划投资、扩产甚至采购设备时,一旦汇率波动过大,就很难做出长远布局,迫使很多资金流向投机性资产或干脆观望。这正是当年日本企业经历的困局——表面上资本充沛,但实体投资信心不足,产业逐渐空心化。
美国推动美元升值,并非只是单纯为了强势美元,而是出于两个战略目的:第一,吸引全球资本回流,填补其财政赤字和债务黑洞;第二,打击主要制造对手,以遏制其经济发展势头。
这套逻辑在80年代的广场协议里已经验证过一次。如今美国的做法只是换了外壳,本质仍然是利用金融霸权谋取实际利益。
不过问题来了:今天的美国还能复制当年的“胜利”吗?不可能。80年代的美国,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制造业体系仍较完整。而如今,美国早已陷入“虚胖型”经济困局:制造业占GDP比重不足11%,大部分经济增长来自消费和金融投机。
美元升值在理论上应当吸引投资者投向美国工业,但现实是,大量热钱选择流入短期金融产品,例如美联储的逆回购工具。这些资本不创造就业、不增加产出,仅仅是在系统中空转套利。
与此同时,美国的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联邦政府债务已突破35万亿美元,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未来还将快速攀升。如果美元继续升值,美债利息负担也将水涨船高,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
也就是说,美元升值带来的资本回流,只是用来“补血”,而不是“造血”。这条路,美国能走多久,是个大大的问号。更让人担忧的是,美国国内一些州已经不再信任美元体系。有七个州正在推动“货币独立”计划,包括德州、佛州等经济大州。
这些州希望发行本州货币,或以黄金、白银作为法定货币,试图摆脱对美元和联邦财政的依赖。这背后,反映的是对联邦政府债务失控的强烈担忧。如果“德州币”、“加州币”真的出现,那就意味着美利坚联邦开始出现裂痕,美元信用体系的核心将面临实质性动摇。美国过去依赖强美元打造“全球剪羊毛”体系,如今却可能先在自家后院燃起火焰。
当年,日本为了缓和美日关系,接受了广场协议的条件,结果是房市股市双爆破,银行坏账累累,整个国家陷入三十年停滞。
如今中国当然不会重蹈覆辙,但压力和挑战却不容忽视。如何在汇率稳定与出口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避免人民币陷入被动升值?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命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美联储的金融政策溢出效应。一国的利率变化,却能搅动全球经济,这正是美国金融霸权的体现。而要破解这一逻辑,不能只靠“防守”,更需要在金融科技、货币结算体系、人民币国际化等层面,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美元继续升值,看似是美国又一次主导的金融胜利,实则却是一次豪赌。它赌中国会像日本那样妥协退让,赌资本会持续回流,赌债务泡沫不会爆炸。
但这一次,中国已经不是1985年的日本,美国也不是那个制造业强盛的美利坚。历史给了彼此不同的背景,也只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下一篇:马斯克公布与特朗普闹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