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有言: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我们的哈里王子作为第三顺位的继承人,一生就是在NOT TO BE 中生存着的。无论他怎样挣扎,他都贵为王子,但是却不能对王位有任何野心。他的一生都在聚光灯和公众的注意下度过,一言一行都被人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谈。 对于哈里王子,他的一生不是TO BE ,而是BE。作为一个人,他有着非常多的自我规划和自我期待。我们在《替补:哈里王子自传》这本书中看到的是哈里王子努力构建的作为人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宝贵的人文价值。当一个人贵为王子,他在这个世界上追求什么,又如何与自我相处。
诚然,这部回忆录不仅是一个 “备胎王子”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 制度性创伤的病理报告。作为一部充满争议与情感冲突的王室成员自传,《替补:哈里王子传》不仅因其爆炸性的内容引发全球关注,更因其折射出的贵族精神,价值观的反叛与重构,人性的挣扎与治愈,留给我们巨大的启示。
哈里王子与他的自传《Spare》原版封面,2023年出版
这本三段式的书 从哈里王子的童年讲起,童年和青年他一直生活在母亲去世和作为威廉王子的弟弟的强大阴影之下。他和哥哥一起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我们一起见证了王子心智养成的关键时期。在那个时期他就深受狗仔队的困扰,去酒吧喝酒被当作吸毒等等。当然造谣者后来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哈里以似乎自毁式的坦诚揭示了王室光环下的创伤。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 哈里王子在阿富汗战役中的行动。哈里王子在那里收获了他想要的作为人的价值。哈里王子在那里参加了空军,是一名指战员。他对从塔利班统治下解救阿富汗人民有着很强的使命感,体现了他的国际主义情操。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每天的战斗的详细记录,得知第一手的来自现代战场的细节。但是他也因为在媒体前承认曾“杀过人”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种际遇,展示了贵族责任与现代战争伦理的冲突。
哈里王子身着军装履行军务
第三部分主要讲婚姻,从他和梅根的恋爱讲起。梅根并不懂作为王子意味着什么,从这段爱情中,哈里王子体会了普通人的幸福和幸运。梅根是一个小演员,书中并没有狗血的门户之见或阶级斗争,哈里的家人非常接纳梅根。他们之间也没有误会或困扰,我们看到的是甜蜜的爱情。但是这段爱情也受到了媒体无孔不入的侵犯和骚扰。
这本书不仅有电影的结构,内容和叙述方式也和电影非常相近,比如《公民凯恩》《楚门的世界》等等。自传的形式让它不仅有恰当的叙事方式,摆脱了笼统和猎奇,还有很强的情感价值和可读性。《公民凯恩》讲述了报业大亨凯恩的一生,那个纸媒兴起并占据主流的时代, 人的价值,人性的价值是媒体给予的。人被放在聚光灯下。到《楚门的世界》,这个现代社会的隐喻,媒介已经把人们的生活变得透明,不再有隐私,不再有纯然的个体,人们的生活被媒体渗透。被媒体所决定。
哈里和梅根在肯辛顿宫进行首次正式亮相
我们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媒体不但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所知),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也是我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有话, 媒介及信息。他认为,媒介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改变信息的力量。 哈里王子遭受的来自媒体的暴力就是我们这个无孔不入的,没有秘密的媒介霸权时代的最好说明和注脚。媒体的权力背后是千千万万的观众的好奇心,当一个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一生都在和媒体抗衡,和无穷的庸众的眼睛争夺自身。
“闪光灯。那是闪光灯的光。在一些闪光中出现了幽灵般的面孔,或者半张面孔。狗仔!在所有光滑的金属表面和挡风玻璃上反射和折射出的狗仔。那些追她的人 ……她躺在座位中间,失去知觉或者半昏迷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拍摄她。……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来查看一下她的伤情,提供帮助,甚至没有人安慰她。只是不停地拍摄,拍摄,拍摄。”
哈里和梅根的官方Instagram截图
宣布退出高级王室成员角色
母亲之死作为哈里王子一生至暗时刻,也因为环绕着媒体的侵犯而促成了他对媒体的深沉的恨意。后来,哈里王子选择退出王室到美国生活,这个闪耀着人性之光的选择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脚。在这本书中,哈里王子以惊人的坦诚,撕开英国皇室华丽帷幕的一角。从戴安娜葬礼上那个亦步亦趋的12岁男孩,到决意出走的"叛逃者",书中那些被小报追逐半生的细节终于获得当事人亲自注解——带着愤怒、悲伤与黑色幽默。
《哈里王子传》的终极意义,在于它既是一部个人创伤史,也是一部贵族制度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创伤记录。哈里的反叛充满矛盾: 他试图逃离特权,却无法摆脱其烙印;他批判媒体暴力,却依赖其传播影响力(正如在这本书中所做的)。这种撕裂状态恰是当代人面对传统与自由、责任与欲望时的普遍困境。或许正如书中所言:“我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失去和成长的故事,但最终,它属于每一个试图在混乱中找到自我的人。“
(点击封面加购)
“替补王子”的蜕变成长,
万众亲睹的戏剧人生。
参考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