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详情
某小微企业主小张因经营周转急需资金,通过朋友介绍一家“快速办理对公账户贷款”的中介公司。中介人员表示无需抵押物、无需复杂审核,只需提供企业网银U盾和基础资料,3天内即可完成贷款审批。小张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将公司的网银U盾和相关账户信息邮寄至指定地址。
然而三天后,小张不仅未收到贷款,反而接到公安局电话。警方告知,该中介公司实为诈骗团伙伪装,已收到多名群众报案:受骗企业主用于购货向该账户转入的资金,均被诈骗团伙通过网银U盾迅速拆分、转入多个“洗钱账户”,形成复杂资金链,受骗企业主未收到货物又联系不到卖家方知受骗,警方已立案侦查,真正的诈骗团伙早已消失不见,而小张做为企业账户的持有人则被警方依法传唤协助调查,并可能面临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风险。
风险解析
1. 资金盗转风险:企业网银U盾是账户资金的“数字钥匙”,一旦被不法分子掌控,企业资金将失去安全屏障,可被随意划转、拆分,且资金流向追踪难度大,追回可能性低。
2. 洗钱与法律牵连:资金转入中介公司账户后迅速转出,实则是通过“多层转账”完成洗钱过程。若企业账户卷入此类违法活动,即便企业主不知情,也可能面临公安机关调查,甚至承担法律连带责任,严重影响企业信誉。
3. 信息滥用隐患:除U盾外,中介获取的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等信息,可能被用于注册空壳公司、冒名贷款等二次犯罪,埋下长期风险隐患。
防范指南
1. 严守资金“控制权”:企业网银U盾、账户密码、法人身份信息等核心资料,必须由企业专人保管,任何以“办理贷款”为由索要上述信息的行为,均属高危信号,应立即拒绝。
2. 认准正规贷款渠道:优先选择银行、持牌金融机构办理贷款,通过官方网站、线下网点或客服热线咨询业务,切勿轻信网络弹窗广告、陌生电话推销的“绿色通道”“低息快贷”。
3. 核实中介资质:若选择中介服务,需查验其营业执照、金融中介备案证明等资质文件,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官网核查企业经营状态及涉诉记录。
4. 警惕“反常”流程:正规贷款需严格审核企业征信、经营流水、还款能力等,不存在仅凭U盾即可放款的情况。若中介承诺“零门槛”“免审核”,或要求提前支付“手续费”“保证金”,务必保持警惕。
5. 及时止损与维权:发现账户资金异常变动或遭遇诈骗,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配合警方调查。
企业融资本为发展助力,却因一时疏忽落入诈骗陷阱,不仅资金受损,更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唯有筑牢风险意识,坚守资金安全底线,才能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猎物”,守护企业经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