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袁超一
通讯员 舒学婧 姜涵 张世君
“没想到10天就解决了,既不用卖房,也能有序还钱!”一笔因生意周转陷入停滞的公积金贷款,让黄先生的“安居梦”岌岌可危,随着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法院的快速调解,黄先生长舒一口气。被保住的,不止有黄先生的房子,还有一笔关乎千万家庭的国有资金。
2024年底,黄先生因生意周转连续10个月未还公积金贷款,公积金管理中心多次催收无果后诉至法院,要求一次性偿还剩余本息并处置抵押房产。“当时就怕房子没了,一家人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黄先生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黄先生的困境并非个例。作为缴存职工的“安居钱”,住房公积金虽归个人所有,却因纳入国家统一监管体系,广义上也属于国有资产。一旦出现逾期,不仅影响家庭征信,更可能让国有资金面临风险。
承办法官接到案件后,没有选择简单一判了之。“公积金既连着民生,也连着国资,得在守护国资和体谅群众实际困难之间找平衡。”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后了解到,黄先生有还款意愿但暂时资金紧张,管理中心则是担心国有资金长期悬空。这一矛盾点,成了调解的突破口。
“3次沟通,线上线下结合,既要讲清法律后果,也要帮着盘算还款计划。”承办法官的调解思路很明确,一边向黄先生释明逾期对国有监管资金的侵害性,一边协调管理中心考虑实际困难。最终,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还款期限适当放宽,一场可能拖延数月的纠纷画上句号。
这样的“快调”并非偶然,沙市区人民法院的“五个一”工作法是关键,即“一套快速审理流程确保案件‘不拖延’”“一套联动机制与职能部门共享信息”“一套个性化方案兼顾双方诉求”“一套风险研判提前预警纠纷”“一套效果评估优化后续工作”,这些举措让保护国资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该院的解放路法庭作为金融专业法庭,为涉国有“三资”案件开辟了“绿色快审通道”,从立案到调解全程提速。数据显示,近一年来,该法庭处理的公积金贷款案件平均审理周期比其他金融案件缩短40%,调撤率提升30%,已为公积金管理中心挽回损失数百万元。
黄先生的案件,是沙市区人民法院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的缩影。2024年底,湖北省高院出台意见,要求司法助力防范财政风险、守护国资安全;沙市区人民法院随即推出对接机制,聚焦国有“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保护,解放路法庭正是这一机制的“前沿阵地”。
在金融纠纷领域,法院联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搭建多元解纷平台,把调解端口前移。“比如提前和公积金中心沟通逾期苗头,不少纠纷在起诉前就化解了。”相关干警介绍,通过动态评估审判质效,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实践检验。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