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信用卡,是不少人即时消费的好帮手,视频会员、满减折扣、消费积分等附赠权益更能时不时带来惊喜,由此产生的用户黏性让发卡量在2022年达到顶峰:8.07亿张。
而如今,这些曾让用户来回比对的权益正在悄然减少,“感觉信用卡已经没有太大必要”成为不少用户的新体感。
与此相对应,年内已有52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仅8月以来就有7家。
渐趋冷静的用户群体、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叠加政策带来的风控要求,站在转型节点的信用卡市场将何去何从?
熟悉的信用卡权益,悄悄变了样
90后的苏女士是资深用卡人,熟练掌握各种信用卡权益使用技巧,曾用积分兑换包圆了全家的卫生纸、牙膏等日用品,但如今“积分几乎没见涨过”。
“2021年10月,某行信用卡1.23元可以兑换1积分;2023年3月,兑换1积分要花2.03元;到2025年5月,14.98元才能兑换1积分。”苏女士的消费账单里藏着很直观的变化,不到4年时间,这张信用卡的权益缩水了12倍还多。
苏女士还发现,好几家银行信用卡的满减合作商户也有调整,以前多是门店众多的连锁品牌,这两年变成了小商户,优惠适用范围明显缩小,商场餐饮店放置的信用卡优惠广告牌也越来越少。
手握8张信用卡、有12年卡龄的周先生,对于权益变化感触更深。“某行信用卡原先5万到8万积分就能兑换拉杆箱、微波炉等,但现在兑换相应物品不仅所需的积分直接翻了一倍,能兑换的物品也更少了。”
视频会员领域的规则也悄悄变了。某行与视频平台联名推出的信用卡,以前每月消费满6次就能领1个月会员。“后来门槛提高了,单次消费得满100元,再后来又限定领取次数。”
优惠券的玩法也更加精细。“某行信用卡推出的五折优惠券,之前1月内能在同一家店抢4次,后来改成1次,再后来要定时抢,还不能叠加用。上周去吃饭才发现,每类场景每个月只能享1次优惠了。”周先生说道,现在的券越来越难抢了。
这并非个例。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宣布调整部分高端卡产品权益,涉及提高使用门槛、调整积分规则、削减高端权益等。如浦发银行信用卡,7月8日起关闭“里程兑换”平台的充值入口,8月26日关闭兑换入口,原“里程值”模式终止。
越来越难“薅”的权益,让不少用户重新审视自己的“卡包”。“应该不会再办新卡了。”杨先生坦言。
获客与风控,银行正两头受困
银行信用卡部门其实也不好过。
“以前营销同事出去跑一天,轻松办下十几张卡,现在努力一天能办个两三张。”一从业者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虽然信用卡业务在考核中的占比有所降低,但难度增加了,从发卡量到激活率,再到首刷率、每月动卡率,每一项都更有考验。
再加上监管要求加大力度清理睡眠信用卡,信用卡发卡量正逐年下降。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与上季度相比减少600万张,较去年末减少1200万张,而较2022年中最高位的8.07亿张下降11.4%,目前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
“信用卡站在了转型变革的十字路口。”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内部看,信用卡过往发展较为粗放,自身产品创新功能有待提升;外部看,信用卡还面临着“大厂”信用支付产品对场景流量端口的抢占。如花呗、借呗、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凭借门槛低、操作便捷、高频场景等优势,截留了大量年轻客群与长尾用户。
多维因素叠加推升获客成本。中国银联旗下银联数据发布的《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2024》显示,2024年,信用卡/类信用卡产品线上渠道获客成本为276元、线下渠道获客成本为240元,分别较2023年增加了32元、27元。
而另一面,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导致用户收入预期不稳,还款能力下降,加之粗放扩张期发卡不审慎带来的风险逐步释出,信用卡不良率正在上升。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239.64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较2023年末增加了258.29亿元。多家上市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也较2023年上升,且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是银行信贷业务中亟须优化风险的板块。
“交易额下降,不良率上升,两头受困。”多位从业者坦言。
52家分中心关停,信用卡向精细化运营转型
在此背景下,降本增效成为必选项。
大河财立方记者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统计,截至8月27日,年内已有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的52家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仅8月以来就有7家。其中交通银行调整最大,获批终止营业信用卡分中心达46家,另有民生银行4家、广发银行2家。
“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首先是市场环境变化,信用卡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获客成本大幅上升而收益递减。其次是成本压力加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需要控制运营成本,异地分中心的维护成本相对较高而效益有限。最后是风险管控考量,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银行更加审慎地管理资产质量,主动收缩相对高风险的信用卡业务规模。这反映出银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的战略转变。
今年3月,交通银行管理层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曾对信用卡业务改革进行了回应。该行表示,过去,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采用的是信用卡中心直接集中经营模式,在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阶段,该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信用卡业务发展到新阶段,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多元化金融需求日益增加,其局限性越发凸显。出于更好满足客户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适应信用卡业务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该行对信用卡业务模式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集中直接经营改为分行属地经营,即由分行为属地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将信用卡业务纳入手机零售业务进行统一经营。
这并非孤例。据银联《报告》,2024年有25.4%的机构进行信用卡条线相关组织架构调整,主要是将信用卡条线与行内的消费贷条线、零售条线等进行整合,或者将信用卡分中心整合至当地分行。
专家预计3—5年内,行业将完成深度调整
随着存量竞争时代到来,信用卡行业如何平衡好获客与风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要素是关注产品创新、场景应用与资产质量,在存量市场实现精益发展。”苏筱芮认为,零售融合发展的思路将变得越发普及,将储蓄、理财、贷款、信用卡等业务进行融合串联,有助于提升高端客群的综合金融服务质量,使得高端客户留存更具效率,从而为信用卡机构带来更多盈利贡献。
在曾刚看来,信用卡行业未来将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和转型升级特征。
从发展方向看,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核心驱动力,银行将加快金融科技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风控能力和客户体验。传统的线下推广模式将进一步被线上数字化营销替代,信用卡业务将更深度地融入手机银行生态。
从业务模式看,银行将从单纯追求发卡量向注重客户价值转变,精准营销和差异化服务将成为竞争重点。权益设计将更加理性和可持续,避免过度补贴导致的恶性竞争。同时,信用卡业务将与银行其他零售业务更深度融合,构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