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波澜:中国单月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债,这个数字直接触及了国际经济的敏感神经。最新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已缩减至7307亿美元,创下2018年12月以来的最低纪录。值得注意的是,与几年前相比,中国持有的美债总量已累计减少约5000亿美元。这一持续性的动作不仅体现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优化配置,更折射出对美国长期偿债能力的审慎评估。

中国持续减持美债的举动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考量。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期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忧虑。目前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4万亿美元,债务利息支出占GDP比重持续攀升,这种借新还旧的债务循环模式正引发全球投资者的警惕。特别是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的心理关口后,美债作为传统安全资产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自2018年起就开始有序调整外汇储备结构。通过持续增持黄金等避险资产,中国正在构建更具弹性的储备组合。这种渐进式的减持策略既能有效分散风险,又避免了引发市场剧烈波动。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的前瞻性布局。 就在国际社会聚焦中国减持美债之际,美国政坛却传出了令人意外的声音。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近日向特朗普致信,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激进建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威胁要取消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的着陆权,以此施压中国维持稀土供应。这一将民航与战略资源挂钩的提议,立即引发了舆论哗然。

穆勒纳尔的提议暴露了美国某些政客的极端思维。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国防军工、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中国不仅控制着全球约60%的稀土产量,更掌握着90%以上的精炼产能。这种近乎垄断的产业优势,使得稀土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筹码。

但将民航运营与资源贸易强行捆绑的做法显然缺乏可行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其航空公司运营着15%的国际航线。若美国实施此类制裁,不仅会重创中美航空合作,美国航企每年将损失数十亿美元的营收,更会扰乱全球航空运输体系。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凸显了部分美国政客的短视。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提议反映了零和思维的局限性。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融的今天,单边胁迫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中国近年来通过完善稀土出口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产业优势。尽管西方国家努力寻找替代供应,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这种现实提醒我们,建设性的对话合作才是解决争端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