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AI是一场无限竞争游戏。”英伟达CEO黄仁勋的这句话,完全是近期中美巨头在AI领域密集动作的真实写照。随着全球芯片产业即将迈入万亿美元时代,这场关乎未来经济话语权的竞赛已进入决定格局的深水区。
9月下旬,美国科技圈抛出重磅合作——英伟达计划向Open AI分阶段注资高达1000亿美元,联手打造电力容量达10吉瓦的超级AI数据中心,相当于800万户美国家庭的用电量。英伟达CEO黄仁勋直言,这是“为下一个智能时代提供动力”,而OpenAI CEO奥尔特曼更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计算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础”。
与此同时,OpenAI的“星际之门”计划正加速落地,9月24日官宣5个新站点已敲定4地,规划电力容量达10吉瓦,支撑的远期算力目标可对标中国当前智能算力总和(90EFLOPS),首个站点预计2026年下半年启用,未来3年还将追加4000亿美元投入。
中国同样动作频频。9月24日开幕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而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也许未来全世界只会有五六个超级云计算平台。并披露三年3800亿元AI基建计划的最新进展——今年已启用8个全球数据中心,下半年将覆盖30个地域。
华为在全联接大会上亮出“破局利器”:昇腾950系列(950PR、950DT)将分别于2026年一季度、四季度推出,2027年四季度发布昇腾960,2028年四季度亮出昇腾970。华为正以“一年一代算力翻倍”的节奏构建自主算力生态,直指英伟达的技术主导地位。
据相关数据,中国算力总量达28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位居全球第二,但与美国仍有差距——OpenAI“星际之门”项目规划的电力容量达10吉瓦(相当于10座大型核电站供电规模),其支撑的远期算力目标可对标中国当前智能算力总和(90EFLOPS)。
更严峻的是供需矛盾和市场效率问题。摩尔线程CEO张建中多次提及算力供需矛盾的严峻性,业内估算国内GPU需求已突破数百万张,且存在显著产能缺口,未来5年随AI应用爆发需求或呈指数级增长。雪上加霜的是,浪潮研究院2024年测算显示,中国智算中心平均利用率仅30%,相当于“建了十座工厂却只开三座”,部分三四线城市项目利用率甚至不足三成。这种利用率低下的状况凸显了中国在算力有效应用方面面临的挑战。
全球约3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与美国基本持平,但美国在高影响力人才密度上仍占优。中国AI论文近五年产出量(23.2%)和总引用量均居全球首位,但百强高被引论文数量仅为美国的62%;专利申请量(3.8万件)远超美国,但国际PCT专利占比不足20%。
企业投入方面,中国互联网公司AI资本开支占比约28%,美国头部企业约35%。摩尔线程CEO张建中曾指出,算力短缺需通过技术突破与效率提升长期应对。
《经济学人》分析认为,中美AI差距比想象得要小,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在于谁家的模型更酷炫,而在于技术能否大规模融入真实应用场景。
政务系统是国产大模型的关键落地场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企业已深度参与政务数字化:医院用其AI整理电子病历、警务系统借助AI提升寻人效率、社区服务平台部署智能应答功能,政务领域需求已成为其重要增长极。
消费者市场方面,中国表现出低成本和高接受度的特点。波士顿咨询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AI认知度超80%,而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成人对AI技术的认知率约62%,中国在大众普及层面更具优势。
相比美国ChatGPT的付费模式,中国AI应用呈现“普惠化”特征:字节跳动将基础AIAPI调用价格降至美国同行的1/10-1/20,微信内置免费智能助手,直播平台广泛采用AI虚拟主播,低成本优势加速技术渗透。
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领域。《经济学人》基于PitchBook数据测算,2024年中国43%的AI风投流向制造业,相比之下美国同领域投资仅占3%。中国已占据全球制造业近30%的份额,每万名制造业工人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322台,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韩国和新加坡,超过部分发达国家。
SEMI预测,2030年中国AI相关产业价值将突破10万亿元,而美国已显现先发优势——其企业AI采用率达78%,大企业更是高达85%,较2023年增长42%。
中国正通过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追赶。全球计算联盟CTO苗福友指出,国内智算中心建设将以每年40%增速扩张,2030年趋于平稳。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增长超40%,能耗规划也同步升级——阿里云计划2032年数据中心能耗较2022年提升10倍,为算力爆发铺路。
数据参考:新华网、证券时报网、科技日报、钛媒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