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王雅萱 郭茂武 杨远彦 文/图)近日,在商洛市镇安县月河镇的西川村,村民王大叔最近有了一件新鲜事:自家闲置多年的屋顶,如今成了村里“阳光银行”的“储户”,不仅能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自己还能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这一变化,源于该村创新实施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它正将缕缕阳光,转化为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真金白银”。
西川村地处秦岭南麓,虽生态资源丰富,但集体经济长期面临增收渠道单一的困境。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国家“双碳”战略的东风下,村两委班子将目光投向了家家户户都有的闲置屋顶资源。
“屋顶闲着也是闲着,晒晒太阳就能发电赚钱,这可是个好路子!”经过民主商议和深入调研,2025年初,西川村决定上马屋顶光伏项目。然而,总投资280万元的规模,对于一个村集体而言并非小数。为此,村里大胆探索,构建了“政府统筹、企业捐资、银行贷款、机构担保、村级分红”的五方联动新模式。村集体只需拿出20%的启动资金,便成功撬动了整个项目,实现了“小资金办大事”的巧妙破局。
今年5月底,随着最后一户村民家的光伏板完成并网,总装机容量726.94千瓦的“阳光银行”正式开始“营业”。据测算,这座“银行”年均发电量可达75万度,年毛收入超过32万元。在扣除运维和还贷成本后,每年将为村集体注入一笔可观的净收益。更可观的是,该项目全周期总净收益预计近600万元,成为一座名副其实、持续增值的“绿色不动产”。
项目的效益远不止于账面上的数字。建设期间,它为30余名村民提供了临时岗位,人均增收3000元;进入运营阶段,村里又专门设置了4个公益性管护岗位,优先安排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就业,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上班”。同时,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4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750吨,为乡村的绿色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前屋顶闲着,现在建起光伏,村里有了稳定收入,我们还能就近干活,环境也越来越好,真是阳光照亮了好日子!”看着自家屋顶上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板,王大叔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闲置屋顶到“阳光存折”,从零散资源到规模产业,西川村用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能源与集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这不仅为村集体经济装上了“绿色引擎”,也为广大乡村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川经验”,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阳光的照耀下清晰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