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10月8日,国际金价站上4000美元/盎司的历史性关口,“高价追涨”效应持续显现从各国央行稳定增加黄金储备,到民间黄金交易价格一再冲高,金价猛涨再度成为海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此过程中,各国央行所扮演的“推手”角色备受瞩目,其继续增持的行为,客观上构成了对黄金储备保值功能的官方“背书”。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各国央行“跟进加码”,将黄金作为多元化央行资产配置和对冲美元信用弱化的有效手段,释放出国际货币体系正在深刻变革的明确信号。
01. 黄金再成多元化储备资产配置“宠儿”
黄金一直是各国央行多元化布局储备资产的重要组成。“当前,推进储备资产多元化,是全球央行的共同选择,并且已经成为近两年来的大趋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为应对美联储释放的降息信号,多国央行可能延续增持黄金的势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只增不减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加速去美元化以分散风险,势必进一步推动黄金价格持续突破高位。”
实际上,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份额已经从2000年至今呈现不断降低势头,与之相反,黄金储备占比则在持续攀升。
欧洲央行今年6月发布的题为《欧元的国际地位》的年度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黄金占全球官方储备比例达到20%,超过了欧元的16%,仅次于美元的46%。这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正是各国央行的“创纪录的购金量”。该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央行购金量突破1000吨,是21世纪10年代年均购买量的两倍。
“创纪录的购金量”持续抬升成为2025年以来黄金市场持续突破整数关口的主要推手。今年以来,国际金价接连突破2600美元/盎司、3400美元/盎司,直至突破当前4000美元/盎司历史性关口。
这也揭示了“强美元”时代的渐行渐远和“强黄金”时代的快步到来。“‘强黄金’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避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的配置调整,以及关键货币或被黄金替代作为全球央行核心储备资产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避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的配置来看,黄金的表现好于美国国债。但在美国国债规模不断膨胀以及美联储限制性利率的背景下,其避险属性已不及黄金。“各国对美元越发不信任,势必会转而增持更多黄金作为央行多元化储备资产以替代美元。”王晋斌说。
02. “追涨增持”或致国际货币体系深刻调整
金价狂飙背后,全球央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战略定力持续购入黄金。10月7日,中国央行数据显示,中国9月末黄金储备报7406万盎司,环比增加4万盎司,为连续第11个月增持黄金。另据世界黄金协会6月17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逾九成的受访央行认为,未来12个月内全球央行将继续增持黄金。更受关注的是,73%的受访央行认为,未来5年全球储备中的美元持有量将温和或大幅下降。
全球央行普遍增持黄金,在王晋斌看来,这或许是避险情绪与寻求储备资产多元化最优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地缘冲突导致国际局势尚难明朗,以及美国在全世界挑起“关税战”“贸易战”表现得反复无常让国际贸易频添迷雾,加之全球央行货币政策集体向宽松转向等一系列原因,让黄金逐步从传统避险工具演变为全球储备结构再平衡的重要载体。
全球央行“追涨增持”的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高盛预计,2025年和2026年全球央行黄金净购买量将平均达到80吨和70吨。高盛分析认为,各国央行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将通过增持黄金来优化储备资产结构,降低对美国国债等传统安全资产的依赖。
“追涨增持”折射出全球货币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确定性叠加美元信用弱化,正不断强化黄金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优化储备结构的理性选择。“这一背景下,各界对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现存问题普遍心生疑虑,于是对其他货币甚至虚拟货币开始展开充分讨论。”钟飞腾表示,当非美经济体黄金储备总和超越美国时,依托黄金支持的区域性货币联盟就可能成型,比如金砖国家结算体系就准备绕开美元体系组建本币结算体系。
这场静水流深的货币体系调整,本质上是各国基于现实风险与未来秩序所进行的战略布局。至少目前,由美元主导的储备格局仍未彻底瓦解,但传统储备逻辑已出现明显转向迹象。预计今后的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将难以摆脱黄金实体或者以黄金为权重系数的深刻影响。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