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故事:从以物易物到扫码支付
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内展出的“交子”形象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新华社发
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展出的“千斯仓”钞版复制品,从该钞版可以略窥交子面貌。新华社发
在古代,海贝是适合用作货币的材料。图为在云南丽江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古墓群出土的海贝。新华社发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半两钱。图据天水市博物馆官网
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新华社发
说到钱,大家都不陌生,但同学们是否想过,钱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能换来我们需要的物品?今天,“政经入门课”就带大家一起回顾货币变迁的漫长历史,了解它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一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有交易发生,因此货币也未诞生。
那时的人们,如果想要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物品,便会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交换——用自己的东西去换别人手里的东西。例如,猎人用兽皮换取农夫的粮食,陶匠用陶器换取渔夫的渔获。
这种交换方式看起来简单直接,但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交换双方需求难以匹配,因为你必须找到恰好需要你的物品、同时你也需要对方物品的人。此外,交换物品价值也难以衡量,例如,一只羊到底该换多少斤粮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进行交易的情况越来越多,“以物换物”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以及需要交换的物品增多,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聪明、更方便的交易方法。有人想到,可以找一种大家普遍接受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于是一般等价物应运而生。
一般等价物,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物品。这种物品被大家所公认,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尺度作用,即可以用它的数量等特征来衡量其他物品的价值,大家都接受它被用来换取其他物品。在中国古代,牛、羊、布匹等都成为过一般等价物。此外,贝壳因其稀缺性、便于携带和计数等特点,也曾长期作为重要的一般等价物,可以说是最早的“货币”形态。
这些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效率,但仍存在保存困难、不易分割、受地域限制等问题,有着极强的不稳定性。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冶金技术的出现,人们发现了一种可以稳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金属。
贵金属金、银、铜,有着不易变质、易于分割和熔合、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等自然属性,因此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般等价物,真正的货币也由此诞生。
据历史记载,中国在商周时期已开始使用铜贝、铜块等金属货币。到战国时期,各国纷纷铸造不同形状的金属货币。在秦朝,秦始皇开始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实现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统一。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诞生。交子最初是商人发行的存款凭证,可以用它兑换金属货币。后来,人们开始用交子直接进行商品交易,交子慢慢作为货币开始流通。再后来,政府介入发行和监管,形成了官方纸币。
北宋之后,中国古代的多个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纸币,但由于当时的政府缺乏科学的货币管理能力,纸币往往面临着不好把控发行、不易监管等问题。因此,这些早期的纸币,大多在流通一段时间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国家管理能力的增强,金融体系的建立和经济学的成熟,纸币才真正成为世界各国普遍使用且相对稳定的主要货币形式。
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的崛起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逐渐崭露头角。
电子货币通过电子支付系统实现交易,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而数字货币则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匿名性和跨境支付等功能。这些新型货币形式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货币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相信,货币体系将继续演变和创新,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 综合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