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10月20日,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沪农商行”,601825.SH)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李冠莹先生因工作原因辞去董事职务。这位身兼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资产”)副总经理并主持工作的金融高管离去,其意义不止于一次简单的人事更迭。
此次辞任的核心影响在于,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通过太平人寿持有的沪农商行4.3%股权,其会计分类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此前由于太平资产委派李冠莹担任董事,中国太平被视为对沪农商行具有“重大影响”,这笔投资被列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而随着董事席位的撤离,“重大影响”身份自然终止,该笔持股将从联营公司投资,转为在金融资产项下进行核算。
这一转变的驱动力,源于2023年起开始全面实施的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IFRS 17)以及与之配套的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 9)。中国太平此举,正是主动适应新规的典型操作。通过辞任董事,将持股重新分类,其目的在于将沪农商行股价的短期波动“隔离”在公司的当期利润表之外,转而可能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有效平滑净利润表现,降低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并减少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潜在冲击。
从“长期伙伴”到“财务资产”的会计逻辑重塑
李冠莹的辞任,从法律和会计准则层面,为中国太平与沪农商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方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持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上但低于50%的表决权时,通常推定其具有重大影响,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不能参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决策。然而,持有不足5%的股权,却因委派董事而被认定为具有“重大影响”,这正是此前中国太平对沪农商行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关键所在。
权益法核算下,中国太平需要按持股比例确认沪农商行的净利润(或净亏损)计入自身当期损益,而非仅仅依赖分红。这种方式更强调投资的长期性和战略性,反映了险资作为“耐心资本”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理念。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改变了这一游戏的规则。
自2023年起,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保险公司开始全面执行IFRS 17和IFRS 9。IFRS 9将金融资产从原有的四分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简化为三分类,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Amortized Cost, A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air Value Through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 FVTPL)。
其中对于权益工具投资,主要归宿是FVTPL或FVOCI。一旦指定为FVOCI,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将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处置时累计利得或损失也不能转入当期损益,只能转入留存收益。
这种分类迫使险资必须做出更清晰的选择:是接受股价波动直接冲击利润表(FVTPL),以换取更高的透明度和灵活性;还是将波动“存放”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中(FVOCI),以稳定利润表现。从行业实践来看,险资普遍倾向于前者。数据显示,在五大A股上市险企中,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将超过77%的股票资产计入FVTPL,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的占比也超过五成。这反映出,在新准则下,险资更愿意直面市场波动,通过提升投资能力和资产配置效率来管理业绩,而非简单地“隐藏”波动。
因此,中国太平让李冠莹辞任董事,实质上是主动卸下了“施加重大影响”的会计包袱,将投资决策的焦点从战略协同更多地转向了财务回报和报表管理。这使得其对沪农商行的持股,从一项带有战略意图的长期股权投资,转变为一项更纯粹、更灵活的财务性资产。
沪农商行经营承压下的险资取舍
中国太平的此番调整,除了会计准则的外部驱动,也与投资标的——沪农商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作为扎根于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的农商行,沪农商行近期的业绩表现却难言乐观。
根据该行2025年中期报告,衡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关键指标——拨备覆盖率下降了15.80个百分。同时,职工薪酬支出下滑11.19%,但员工总数却在增加,这种“增员降薪”的策略,被市场解读为试图通过控制成本来稳住利润,但也可能对员工士气和业务拓展带来负面影响。
业务层面,沪农商行的零售贷款持续缩水,上半年贷款总额7742亿元,较年初增长2.51%。但新增贷款189亿元中,企业贷款贡献224亿元,个人贷款则减少3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69%。个人消费贷减少18.25亿元,个人经营贷减少36.67亿元,信用卡等业务延续主动压降趋势。同时,零售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从去年底上升了0.18个百分比,达到1.5%。
在人事与治理层面,沪农商行刚于近期完成一轮人事变动,副董事长、行长汪明及总审计师罗瑛的任职资格于10月刚刚获批。新管理层上任,无疑面临着扭转经营颓势的严峻任务。此外,该行于9月撤销了监事会,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瘦身”,成为超过20家实施类似改革的上市银行之一。这一系列变动,虽意在提升决策效率,但也意味着公司正处于一个内部调整与变革的阵痛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太平选择淡化其“战略投资者”色彩,从主动管理转向被动财务投资,无疑是一个更为审慎和灵活的选择。它既避免了因标的公司经营业绩下滑而按权益法核算对自身利润产生持续拖累,也保留了在未来根据股价表现和自身资金需求随时处置该部分股权的灵活性。
尽管中国太平对沪农商行的持股策略进行了调整,但这并不代表险资正在全面撤离银行股。恰恰相反,整个保险行业对银行股的配置热情依然高涨,但其内在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今年以来,险资在资本市场举牌(持股比例超过5%)的次数已达30次,显示出其对权益资产,特别是部分优质上市公司的高度关注。其中,平安人寿最为活跃,举牌高达12次,其重点布局的对象正是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等经营稳健、体量庞大的大型银行。
这一现象也体现了新环境下险资投资银行股的新逻辑:从重“长期战略影响”转向重“高股息、低估值和业绩确定性”。
在长端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能够提供稳定且可观现金分红的银行股,成为了险资负债端成本的有力覆盖工具,是投资组合中不可或缺的“压舱石”资产。银行股,尤其是国有大行和部分优质股份制银行,普遍具有较高的股息率,能够满足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对长期、稳定绝对收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