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新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经国务院批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官方表示,双方再次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国货币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自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首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来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双边本币互换网络已覆盖全球六大洲的主要经济体,是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 中国人民银行实现本币互换规模超4.5 万亿元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深化与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双边货币合作,以周边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重点,加强央行间本币结算合作,优化人民币境外使用环境。稳步推进双边本币互换,优化本币互换框架,发挥货币互换对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促进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双边本币互换网络已覆盖全球六大洲的主要经济体,是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边本币互换是指两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数量的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换回本币,并支付相应利息。2009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首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024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埃及、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巴基斯坦、日本、尼日利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或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中国人民银行共与 43 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有效协议 32 份,互换规模超过4.5 万亿元人民币。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实际动用人民币余额 806.7 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际动用外币互换资金余额折合人民币 3.8 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与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的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对促进双边贸易发展、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币互换可为境外国家或地区提供低成本人民币融资渠道,也有利于培育当地经营主体的人民币使用习惯。
将进一步提高互换资金使用效率
近年来,部分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积极申请使用人民币互换资金用于支持双边贸易投资活动,有效帮助经营主体节约汇兑成本、降低汇率风险。
韩国央行于2012 年推出中韩货币互换资金贸易结算支持工具,当地企业可通过该工具,从韩国央行获得人民币互换资金用于中韩跨境贸易。
土耳其央行于2020年推出了基于人民币互换资金的再贴现工具,并积极推动当地银行和企业使用该工具。当地企业可通过商业银行向土耳其央行申请人民币融资,用于向中国企业支付进口货款。
2024年,香港金管局基于常备互换安排推出新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为银行提供稳定及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用于支持银行向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等服务。该安排总额度为1000亿元人民币,银行可根据融资对象实际需要,在确保资金用途前提下,向香港金管局申请为期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人民币流动资金。该安排于 2025 年2 月底正式启动实施,截至2025年6月底,香港金管局共向14家银行发放165亿元人民币资金,惠及220余家企业。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互换交易的操作管理机制,提高互换资金使用效率,继续支持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合理使用人民币互换资金,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
进入2025年下半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成果频频显现。
2025年9月7日至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行长例会期间分别与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瑞士国家银行行长施莱格尔和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沃尔高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双边金融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中欧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协议有效期三年。中瑞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170亿瑞士法郎,协议有效期五年。中匈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400亿元人民币/1.9万亿匈牙利福林,协议有效期五年。
上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续签,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双边货币金融合作,促进中国与相关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2025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与冰岛中央银行行长约翰松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便利两国经贸往来,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中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5亿元人民币/700亿冰岛克朗,协议有效期五年。
潘功胜表示,中冰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希以续签双边本币互换为契机,深化双边金融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