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法院一纸批文,让融创中国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约96亿美元债务的持有人集体变身为公司股东。
11月5日,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1918.HK)发布公告,其约96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已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至此,重组计划条件均已达成,这也标志着融创正式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
自今年初宣布启动境外债重组,4月公布重组方案,6月迈过75%支持率门槛,10月获98.5%债权人投票赞成,融创境外债重组在过去10个月的时间里稳步推进,彻底化解了上市公司层面债务风险。

破局之举
融创这次境外债重组,开创了行业“全额债转股”先例,不仅甩掉约95.5亿美元境外债务,同时还解决了股权结构和团队稳定问题。
根据重组方案,融创将向债权人分派两种新强制可转债。
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6.80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另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3.85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后18—30个月内转股。
这种强制性全额债转股,覆盖公开市场债券、私募贷款等类型,让债权人都来当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与全额债转股方案一同而来的是管理层持股被稀释,为此融创方面设计了“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向主要股东提供部分附带条件的受限股票。
通过该计划,主要股东的股权比例维持在一定水平,让其能够持续为公司保交付、债务风险化解及长期业务恢复贡献价值。
化债之路
融创的化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初,融创完成了160亿元境内债重组;当年11月又通过“债转股+发新票”完成90.48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
然而,由于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叠加市场恢复情况远不及预期,融创中国再次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孙宏斌不得不启动对境内外债务的二次重组。
区别于第一次境外债重组中可转债、强制可转债、股权置换的多工具组合,债权人可自主选择留债、转股或换股,融创中国的第二次重组推行的是强制性全额债转股。
最终,一共1469名计划债权人投票赞成该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占出席会议并投票的总债权人数约98.5%,其代表的债务金额支持率也达到94.5%。
这一表决结果远高于香港法律规定的75%门槛,为法院批准铺平了道路。
共赢之选
融创境外债重组方案能如此顺利获得通过,与其说是因为方案创新,不如说是债权人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以及对融创未来的一种期待。
当前房企化债出现新的变化,从“展期为主”转向“削债为主”。这一调整缘于市场下行导致销售回款减少、资产估值缩水,房企难以仅靠展期维持偿债能力。
由于大多数出险企业现金流十分紧张,同时资产价值缩水或者已被抵押质押,能够用于抵债的优质资产不多,而债转股成为了大多数房企重组的标配。
融创案例中,孙宏斌的诚意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爆雷之初,孙宏斌就选择了与公司共存亡,自掏4.5亿美元无息借款;多次以个人资产为融创中国的信用背书,为债券展期提供担保。
财报显示,孙宏斌质押其持有的融创中国股份比例,超过了90%。
挑战犹存
随着境内外债务重组成功,融创中国也再次赢得了喘息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融创已完全走出困境。
2025年半年报显示,融创中国收入约199.9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虽然亏损同比减少14.4%,但资产负债率仍高达94.73%。
在销售端,2025年1~9月,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317.6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2.87%,但每平方米销售均价同比上涨近1.14万元,达到约3.17万元/平方米。
尤其是上海壹号院项目,开盘以来就多次引发抢购热潮。今年8月23日,项目迎来第五批次开盘,均价19.80万元/平方米,最贵单价近25.45万元/平方米。
最终66套房源1小时售罄,销售金额合计48亿元。
当下随着化债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保交付”成了当前孙宏斌工作的重中之重。2025年,融创预计交付6万套,只相当于2024年的1/3左右。
业绩报告显示,融创上半年在全国为1.49万户家庭交付品质新居,近三年多累计交付量达68.3万套。2025年是融创保交付的关键年头,融创计划冲刺超5万套交付。
从4月公布重组方案,到6月迈过75%支持率门槛,10月获98.5%债权人投票赞成,再到11月5日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融创的中国境外债重组案在十个月内一气呵成。
随着境内外债务重组的完成,融创恢复的其他事项也在加速落位,逐步进入了正向发展的新循环。
然而,资产负债率仍高达94.73%,今年上半年归母净亏损128.1亿元,这些数字提醒人们:融创只是赢得了喘息时间,真正考验还在后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