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2025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83万亿元。10月末,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为8.5%,广义货币(M2)增速为8.2%,环比均下降0.2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M2增速总体上保持在8%以上,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约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成本持续处于低位,利率水平低于5%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速。央行本周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下阶段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近几个月来,主要物价指标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企稳回升迹象。10月,CPI同比由降转涨至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连续6个月扩大,为2024年3月以来最高;PPI同比下降2.1%,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
权威专家表示,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央行制定的通胀目标大多是中长期的政策目标。对我国2%左右的通胀预期目标也应从中长期的视角合理看待;而且,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效果显现通常还有一定的时滞。
“从量、价两个维度观察,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立场都是支持性的,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也要看到,根据理论和国际实践经验,货币政策通常存在一定的时滞。”上述权威专家称,去年央行先后实施了四轮力度比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今年5月又推出了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效果还会持续显现出来。
不过,该权威专家也强调,货币政策虽然还有一定空间,但边际效率已明显下降。过度放松货币金融条件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也需要关注。比如,资金空转、资本市场波动加大等。未来要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保持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力度。
“当前物价低位运行是供需两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也需要发挥宏观政策的‘组合拳’效应,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权威专家认为,要逐步转变宏观调控思路,从过去高度依赖投资的发展模式更多转向促消费、惠民生。供给端要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改善供给结构,推动低效、无效供给市场化出清。需求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社保、低收入群体倾斜,同时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