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巴西中央银行正式签署双边本币协议。这份协议涉及 1570 亿巴西雷亚尔,有效期长达 5 年,到期后双方同意还能续签。看似只是一份货币合作文件,背后却藏着足以撼动全球金融格局的大动作。
先说说央行之间的本币协议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这就是两个国家的央行约定好,可以互相交换货币。这么做有啥好处?第一,能帮两国企业省不少借钱的成本;第二,解决双方对不同货币的需求;第三,稳定汇率,不用整天担心钱突然贬值。说白了,就是给两国经贸往来上了一道 “安全锁”。
中国和巴西的这份协议,可不是临时起意。早在 2013 年,两国就签过类似协议。这些年,中巴贸易越来越热乎 —— 中国连续 15 年稳坐巴西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巴西也成了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头号生意伙伴。这次续签协议,对两国来说都是双赢。
其实,和巴西签协议只是中国推进本币合作的一个缩影。自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央行就开始和其他国家签本币互换协议。到 2025 年第一季度,已经和 42 个国家、地区的央行签过协议,现在还在生效的有 32 份。这些协议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区,实实在在地稳定了金融市场,也方便了各国做生意。
但这次和巴西的合作意义格外特殊,因为巴西可是 “美国后院” 的头号玩家。一直以来,拉美地区都被美国当成自家地盘,美元更是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现在人民币在巴西 “扎根”,就像是在美元的 “势力范围” 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具体怎么撕开的?就拿大豆贸易来说。巴西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以前两国做生意,都得用美元结算。这么做不仅手续费高,还得提心吊胆地盯着汇率变化。用上人民币结算后,这些麻烦都没了。企业不用再担心美元突然升值让利润 “打水漂”,交易流程也更简单。对巴西农民来说,卖大豆收人民币,转手就能在中国市场买农机、化肥,方便又实惠。这种好处,其他拉美国家看在眼里,难免也想跟着试一试。
人民币在拉美的影响力变大,最 “头疼” 的就是美国。长期以来,美国靠着美元霸权,通过加息、降息反复收割全球财富,拉美国家没少遭殃。70年代,美国利用美元汇率的调整,拉爆了拉美多国经济,然后趁机引入被美国操纵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拉美各国提供巨额贷款,并且用该国市场对美国完全开放作为条件,从而牢牢控制了拉美各国经济。可以说,拉美就是被美国霸权荼毒最深的地区。
今天,拉美国家一会儿债务危机,一会儿通货膨胀,背后都有美元的影子。现在人民币成了新选择,拉美国家终于有机会摆脱美元的 “控制”。比如阿根廷,前阵子就用人民币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国家发现,用人民币做生意,不仅能少交 “美元保护费”,还能自己决定货币政策,不用再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
从更大的格局看,中国和拉美加强货币合作,正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版图。这些年,美国搞贸易保护、单边主义,在全球到处树敌。中国和拉美国家合作,走的却是互利共赢的路子。这种合作模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样板。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跟着美国到底能不能赚到钱?与其被当成 “提款机”,不如和中国这样的伙伴携手发展。这种心态的转变,正在加速全球多极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