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包括创新药行业在支付端和需求端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医药行业经历了四年的熊市之后,有一个产业升级革命。在传统业务中,像仿制药、注射剂等受到了政策上的打压,集采的冲击下,仿制药企利润被大幅压缩。此外,医疗反腐进一步出清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上述因素都在倒逼企业转向研发端的驱动,很多传统的制药公司也进行了一波创新转型。
从政策的拐点来看,我们看到2024年下半年以来政策环境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在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大体系中利好政策频出,形成了一些对于研发定价到支付的全链条支持,所以在支付端和需求端的改善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定价端,医保局对于创新药给予了更多的价格弹性空间。创新药在医保目录谈判和续约过程中的降价在逐渐收窄,像PD-1抑制剂续约降价幅度收窄到了30%多,过去可能在60%到80%左右,同时也允许部分品种的价格回溯,弥补研发成本。此外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的发展实施方案也明确创新药的市场独占期制度,对于首创新药给予了三到五年的价格保护,稳定回报预期。
第二个方面,创新药的临床试验审批也在逐渐加速。从60个工作日压缩到了30个工作日,上市申请审批平均用时缩短到了235天,加速了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综上所述,在定价端,对于创新药的价格弹性空间、政策深化和相对比较特殊的制度设计本质上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精细化的价值评估体系,而非简单地去进行单纯的压价。通过政策端对于仿制药的利润空间进行极致的压缩,从而建立起对于创新药的生态保护,倒逼产业从低价竞争转向真创新的竞争。
第三个方面是支付端的扩容,DRG2.0和预付金制度的出台都有助于缓解医疗机构在医保资金上的压力,也有助于医疗机构和上游厂家保持现金流相对稳定的状态。从医保端来看,国家医保支出端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居民医保,过去几年大家对于医保“穿底”问题是比较担忧的,从目前我国的医保组成和结余情况来看,职工医保长期以20%的当期结余率平稳运行,但是居民医保长期处于收支紧平衡的状态,在2024年的居民医保缴纳标准当中,其实财政补助占了63%,而财政补助长期也维持在60%多,而且每年的金额还在持续增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医保端相当于是有一个政府财政的支持。
长期来看,商业保险是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过去的问题就是医保一家独大且居民医保端紧平衡,而商保的发展则相对比较有限,整体国内的商业保险面临规模比较小、赔付率相对比较低的问题,保障水平还是有待提升的。近期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11月医保局召开的医保平台数据赋能商业保险发展的座谈明确提出要进行医保商保的数据共享,加快商保的发展,在推动商保发展的方式上,包括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引导惠民保覆盖高价的创新药等,以及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最大的亮点也首次建立了商保的创新目录,长期来看在支付端如果商保能够进一步的扩容,也有望缓解创新药支付的压力。
总结一下,供给端的技术升级和需求侧支付端的改革有望形成一个共振,未来随着药企的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中国创新药产业正建立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也具备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支撑。
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关注创新药ETF国泰(517110)。里面包含的医药行业里面主要的创新药,不仅有A股,还有港股的,成分股生命周期的覆盖分布也相对比较全面,既包含一些成熟的药企,也有一些纳入临床阶段的Biotech,创新药ETF国泰是跨市场中长期配置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均衡选择。
注:指数/基金短期涨跌幅及历史表现仅供分析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观点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文中提及指数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选择与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