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加强基础金融服务,助力优化消费环境”这一章节,重点提及了“持续优化支付服务”,这将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与可及性,夯实民生基础,激发消费活力。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金融机构更好满足民众在支付方面的需求,将有利于扩大消费。应确保消费者可自由选择支付方式,并围绕特殊人群,加快推动支付服务适老化与国际化升级。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则需要有科学规划和目标。
实现各种支付方式无缝衔接与全面覆盖
最近,一位外籍游客在上海某商场购买商品时使用支付宝“碰一下”功能,就体验到“即买即退、资金秒达”的便捷退税服务。从6月28日起,境外来华人员通过数字人民币自助终端可以快速申领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并充值,在上海地铁直接“碰一碰”就能快速过闸。
随着人民币服务的不断优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民众不管是交通出行还是逛街购物,支付起来都更加顺畅,消费体验也在升级。《意见》提出,支持金融机构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消费场景,持续推进支付便利化建设。有效提升现金、银行卡、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等各类支付方式的兼容性,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
世界金融论坛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宗良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不同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各自的需求不一样,比如年轻人可能偏向于移动支付,熟悉数字人民币的更偏向于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老年人可能喜欢用现金支付,境外来华人员可能偏向于银行卡支付。《意见》关注到人们生活中的重点消费场景,金融机构更好满足民众在支付方面的需求,增加民众的可选择性,将有利于扩大消费。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副院长董青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持续增强支付方式兼容性是优化支付服务的核心要求,应通过支付技术整合、政策引导和市场主体协同,加快破除支付工具间的技术壁垒,推动支付技术标准的全场景、全地域统一,全面推广聚合支付终端,实现现金、银行卡、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等支付方式的无缝衔接与全面覆盖,确保消费者可自由选择支付方式。
推动支付服务适老化与国际化升级
《意见》提出,持续提升适老化支付服务水平,优化重点领域外卡受理环境,深化信用卡消费与各类场景的合作,有效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服务需求。
宗良表示,老年人和外籍来华人员是重要的群体,也是有特别需求的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还会增多,要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场景,提升适老化支付服务水平,比如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可能更高,收费时就尽量简单一些,不用跑太远,并对老年人的消费场景进行统一设计。
68岁的李阿姨告诉本报记者:“我有时候会用微信支付,有时候出门忘戴老花镜,看不清楚手机,也会使用现金。数字人民币还没尝试过,主要是微信支付和现金用习惯了。”
董青马表示,应当围绕特殊人群,加快推动支付服务适老化与国际化升级。支持金融机构在商业区、社区设立“零钱包”兑换服务,以实现传统支付方式的保留,加快各类移动支付的适老化改造与老年人的风险管理,匹配老年人的支付习惯。需坚持以“场景生态构建”为核心,推动信用卡从单一支付工具向综合服务载体转型,加快信用卡服务与权益在“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消费场景的渗透。锁定老年刚需场景,推动场景化适老服务创新。围绕老年人“医食住行”消费需求,打造社区与医院便民场景,布放闪付“助老信用卡POS机”,提升支付便利度与使用意愿。支持将老年人信用卡与医保账户与子女账号绑定,确保老年人信用卡使用便利的同时保障安全。
记者发现,目前对外籍来华人员,境外支付工具兼容性不足,国际支付方式如Visa、Mastercard、Apple Pay在国内中小商户、线下场景的受理度较低。新兴支付方式接受度低,对数字人民币“碰一碰”、刷脸支付等支付方式,外籍人员可能因缺乏使用指引、担心隐私安全而不愿尝试,有的因为不熟悉流程在交易中受阻。
董青马表示,应优化外籍群体信用卡服务。围绕外籍人员“游、购、娱”重点消费场景,推进外卡收单网络拓展,实现重点商区全覆盖。不断扩大币种直接结算、免货币转换费的信用卡外卡消费场景,提升外籍人员支付体验。支持大行围绕“游、购、娱”重点消费场景推出支持境外电子钱包绑定的信用卡,完善便捷开户的统一标准与流程。支持银行在重点场景开放信用卡支付、积分、风控等能力接口,允许商户可直接嵌入自有App,实现信用卡优惠服务与消费的自动匹配,增强特定群体的支付便利与体验。持续推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外卡内绑”,实现商户外卡受理全覆盖,不断增加境外移动支付方式与国内支付系统的对接场景推动“外包内用”,提升跨境支付便利性。
宗良建议,专门设立咨询部门,让外籍人员能领取英文或其他语种的手册,熟悉如何使用中国数字人民币和绑定中国支付工具,为外籍来华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
数字人民币推进要有科学规划和目标
从6月14日起,上海地铁联合中国银联、交通银行等,在上海磁浮线试点银行卡及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刷卡过闸功能。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消费场景。
自2019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以来,在上海、苏州、深圳,数字人民币实现了消费场所的全面覆盖。但普通居民对数字人民币无特别倾向性,城市就业群体对数字人民币持保守审慎的态度。
在北京的刘星告诉记者:“我点外卖时会使用数字人民币,可以享受一定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或补贴少时,更倾向于微信或支付宝支付,绑定信用卡后可以延后还款,数字人民币钱包还要充值,用起来没那么方便。”
宗良表示,用户的支付习惯正在形成,移动支付、扫码支付已成为民众很好的支付体验,数字人民币也在试点中,希望未来形成多种支付方式有机结合又平衡的良性支付服务体系。数字人民币的推进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既要有科学规划和目标,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不可操之过急,重在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民众的需求。
董青马表示,可以持续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场景深化与技术创新,实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满足支付全覆盖与境外“无账户支付”需求。
宗良表示,未来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希望操作越简单越好,同时要注重隐私与监管的平衡。如何让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中间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