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可编程的特性
数字人民币从本质上说是一串加密字符串,央行在开发数字人民币时,赋予了数字人民币可编程的特性,这个特性大不同于现有的货币体系,使得数字人民币可以选择性支付,即通过编程,可以让一定数量的数字人民币只能支付于某个领域。
生物识别支付市场的拓展
人脸识别支付、掌纹支付等生物支付的产生,对支付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相对于底层的支付系统而言,支付工具的创新更加活跃,在不改变底层支付系统的情况下,银行、支付机构都在不断地创新客户端,令支付变得更加便捷。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进步,支付领域的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机器之间的交互,而通过人脸、乃至指纹、掌纹、静脉等人体组织都可实现支付。
电信诈骗的严峻形势对支付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支付系统的发展总体上是延续先进技术的运用,然而对于支付而言,先进技术的过度运用并不完全好。前人民银行行长、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先生认为,先进技术的运用要区别对待,在金融诈骗方面,部分受骗人的钱很快就被汇出去了,骗子收到钱后就将其分散到几十个、上百个零散账户中,再进一步汇走,依托先进的支付系统,骗子的洗钱速度也更快。针对电信诈骗高发的态势,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加强支付结算领域的业务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该文就健全紧急支付和快速冻结机制、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加强转账管理、强化特约商户与受理终端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宣传教育等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针对电信诈骗的严峻态势,人民银行于2021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该文件进一步压实了收单机构、清算及交易转接机构的责任,是近年来央行加强支付受理终端管理、维护支付市场秩序的重磅文件。
结语
我国支付系统的发展脱胎于清末的钱庄票号,正式形成于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手工联行系统,大发展于人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支付系统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中国银联CUPS系统、网联清算平台、人民币跨境支付等系统迅猛发展,形成了数个万亿元支付产业。展望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将在数字人民币、生物识别支付等领域继续发力,延续支付业务的创新发展,并且采取更加严密的风控体系,防范电信诈骗等网络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D音支付
D付 — 商业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