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于2025年7月10日宣布了一项大胆的新政,试图通过废除对采购中国制造无人机零件的限制,打破美军无人机采购的官僚壁垒,加速实现“2027年无人机主导权”的目标。然而,这一政策不仅暴露出美国在无人机供应链和战斗力生成上的短板,更将使其在面对中国可能的出口限制时陷入被动。中国在无人机供应链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出口管制能力,足以让美军在无人机普及和战斗力生成上受困于时间和成本的双重困境,难以在短期内赶超中国。
中国在全球无人机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低成本、小型无人机的核心零部件生产上。根据国际市场分析,2023年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约70%的份额,尤其在电机、电池、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上,中国厂商如大疆拥有无可匹敌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美军长期依赖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无人机零件,而其本土供应链在产能、技术和成本上均难以与之抗衡。
赫格塞斯的新政允许美军采购中国制造的无人机零件,并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和与国防创新单位合作,快速部署“蓝色无人机名单”中的合格型号。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高度依赖中国对关键零部件的持续供应。一旦中国对美国实施无人机零部件的出口限制,美军的无人机生产和部署计划将面临严重阻碍。
中国近年来在关键技术和材料出口上展现出精准施压的能力。2024年4月,中国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证明其在供应链领域的“硬筹码”。无人机核心部件,如高性能电池和传感器,依赖稀土材料和精密制造工艺,而中国在这些领域占据全球90%以上的精炼加工能力。若中国以国家安全或对等报复为由,对无人机零部件实施出口限制,美国将难以迅速找到替代供应商。
例如,美国本土无人机制造商虽然能够通过3D打印等技术生产部分部件,但其成本远高于中国,且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赫格塞斯提到的“数千架低成本无人机”目标,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低成本优势。一旦中国收紧出口,美国无人机生产成本将飙升,迫使美军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削减采购规模或推迟部署计划。这将直接导致美军在无人机普及和战斗力生成上落后于时间表。
美军在无人机领域的落后不仅源于供应链依赖,还与官僚流程和技术差距密切相关。过去,繁琐的采购规定和冗长的审查流程,使美军无法快速部署足够数量的无人机。赫格塞斯的新政试图通过设立专责单位和简化采购流程解决问题,但这些改革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技术空白。相比之下,中国在无人机设计、制造和实战应用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低成本无人机在侦察、打击和集群作战中展现出强大潜力。
美军计划在2026年前向印太司令部交付首批无人机机队,并要求各军种在9月前成立无人机专责单位。然而,这一时间表过于激进,忽视了供应链和技术开发的现实挑战。即便美军能够采购中国零件,其在自主研发、系统整合和部队训练上的滞后,也将使其难以在2027年前实现“无人机主导权”。更重要的是,美国无人机的高成本将进一步加剧其预算压力。例如,一架美制小型军用无人机的成本可能高达数万美元,而中国同类产品的成本仅为其几分之一。
赫格塞斯的政策表面上是为了加速美军无人机能力建设,但其对中国的挑衅意味不容忽视。美国近年来在对台军售、印太战略和科技封锁上的动作,早已引发中国的高度警惕。允许采购中国制造的无人机零件,看似是美国在供应链上的妥协,实则是将自身战斗力生成置于中国掌控之下。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出口配额、审批延迟或技术限制等手段,精准打击美国无人机产业的命脉。
赫格塞斯的“解禁中国制造”政策,表面上是美军加速无人机能力建设的尝试,实则是将自身战斗力生成置于中国供应链的“刀口”之下。中国在无人机零部件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出口管制能力,能够通过精准施压,让美军在无人机普及和战斗力生成上陷入时间和成本的陷阱。美军的无人机雄心,或许注定是一场“不要脸”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