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融时报》7月29日报道,欧盟正在制定一项战略,计划斥资170亿欧元全面改革欧洲大陆的基础设施,以提升军事机动能力。这一计划旨在确保在面临外部威胁时,欧盟能够“在几小时内,最多几天内”调动部队。这一计划究竟是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还是过度反应的资源浪费?
欧洲升级基建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首先,可以应对潜在军事威胁。欧盟可持续交通和旅游事务专员阿波斯托洛斯·齐齐科斯塔斯警告称,现有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快速运输坦克、军队和军用物资的需求。例如,欧洲公路上的卡车限重40吨,而坦克重达70吨,这意味着在战争中,北约的坦克可能会卡在隧道里,导致桥梁倒塌,甚至受困于边境协议。因此,升级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军事机动性至关重要。
其次,增强战略自主性。近年来,美国在欧洲的安全存在逐渐减少,欧盟需要提升自身的防务能力。通过升级基础设施,欧盟可以在军事上更加独立,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此外,欧盟还计划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其中1.5%用于安全和国防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应对内部安全挑战。欧盟内部的安全形势也促使基础设施升级。例如,欧盟需要加强边境管控,以应对恐怖主义和非法移民等问题。升级基础设施可以提高边境地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强欧盟的整体防御能力。
然而,这一举措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170 亿欧元的巨额资金投入,对于经济发展本就面临诸多挑战的欧盟而言,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且欧盟内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资金分摊问题上很可能产生严重分歧,导致项目推进受阻。另一方面,即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建升级,能否真正有效提升军事机动性,在实战中发挥预期作用,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现代战争形态复杂多样,军事机动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涉及到情报获取、指挥协调、信息化作战等多个关键领域。
欧盟的基建升级计划,短期看是应对潜在冲突的必要举措,长期则关乎欧洲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自主。然而,能否克服成员国分歧、平衡防务与其他战略投资,才是真正的考验。
历史经验表明,欧洲的团结往往在危机中才得以彰显。如今,面对俄乌战争的外溢风险和美国的战略收缩,欧盟是走向更紧密的一体化,还是陷入内耗与分裂?答案或许就藏在这170亿欧元的投资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