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是贵州大山的“黄金果”,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果”。它富含的维生素C是柠檬的百倍,是真正的“维C之王”;它扎根喀斯特山区,耐旱耐瘠,是生态修复的先锋树种;它让曾经的荒坡变绿岭,让农户的腰包变充盈。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六盘水市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占全省刺梨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带动16.2万农民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3000至10000元;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从野生采集到规模种植,从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这颗维C之王“C位逆袭”,承载着生态保护、健康中国、共同富裕的三重使命!
八月底的北盘江畔,水城区野钟乡的刺梨渐次泛黄成熟。村民李志强小心翼翼地避开枝干上的尖刺,摘下一颗金黄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十多年前,这片无矿产资源的土地曾是水城区的“穷乡僻壤”,将刺梨列为重点主导产业后,如今漫山遍野的刺梨林已成为当地最亮眼的风景线。
作为野钟乡第一批种植刺梨的农户,今年李志强家12亩刺梨预计产量达3万斤。用他的话来说:“与十年前种玉米时的收入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水城区,这颗曾被视为“浑身是刺的山野果”的刺梨,如今正以“黄金果”的璀璨姿态,在水城广袤田野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传奇新篇章。
事实上,刺梨产业的布局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2013年,水城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将刺梨产业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
但项目推进初期并不顺利,当时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种玉米虽然收入低,但至少饿不着。刺梨这东西,种出来卖给谁?”李志强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4年——六盘水市将刺梨列为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当时政府免费提供苗木、化肥和技术,发动村民种植刺梨。”李志强说。受益于政策扶持,他果断将家中几亩坡地改种刺梨,成为野钟乡首批产业先行者。
三年后,李志强家种植的刺梨进入丰产期,亩产达800斤,年收入1.2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周边村民纷纷跟进,野钟乡的刺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其间,六盘水出台了《“凉都三宝”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措施,明确到2025年开展刺梨产业提质增效17万亩。
在实施“千斤园”刺梨种植提质增效行动中,水城区通过科学规划补植补造、精细修枝整形、精准抚育施肥等措施,使刺梨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2024年,水城区刺梨鲜果产量达8531吨,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16.2万农民增收。在野钟乡,像李志强这样的刺梨种植大户有50余户,他们通过“保底分红+务工收入+利润分成”的三重收益机制,户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
十年间,这颗“黄金果”的璀璨魔力,重塑了种植户“靠山吃山”的精神世界,改变了当地“守着金山饿肚子”的经济面貌,激活了沉睡的荒山野岭。
刺梨种植户王小芬的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靠着5亩刺梨地撑起了整个家。今年她家刺梨亩产突破1500斤,通过直播带货被卖到了全国各地。“是刺梨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她指着新盖的二层小楼感慨道。
“种植刺梨已整整九年,从初挂果那年收入3000元,到去年突破5万元。”80岁的邓吉栋不仅是种植能手,更是乡里公认的“刺梨诗人”。九年间,他总揣着小笔记本在果园里转悠,记录刺梨抽芽、开花、挂果的每个细节。
更难得的是,老人将多年积累的管护经验编成顺口溜无偿传授:“刺梨开花撒金粉,结果满树挂灯笼。”这些生动比喻,让复杂的种植技术变得通俗易懂。
在水城,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并不普通,它们构成了刺梨产业最动人的底色。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将山中野果锻造成改变命运的金钥匙。每日清晨,果园里飘荡的阵阵山歌,是种植户们用最质朴的旋律,吟唱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
如今,刺梨产业已成为水城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这颗曾经的“山间野果”,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和产业化发展,随着北盘江的流水,润泽水城大地,最终蜕变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每当丰收季节,漫山遍野的金黄果实与农民的笑脸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刺梨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