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升温,上证指数连创近10年新高。随着市场交投活跃度爆棚,投资者入市热情空前高涨。就在此时,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十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紧急重申信用卡资金不得用于股票、基金等投资理财领域,部分银行还对信用卡预借现金的使用升级了监管措施,力求为火热的市场注入“清醒剂”。
专家认为,防范信用卡资金入市,旨在防范资金脱实向虚,减少股市波动风险,确保信用卡资金回归消费。
银行重申资金用途红线
8月20日,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的公告》,明确指出信用卡透支资金(包含各类分期及预借现金资金)严禁流入七大类非消费领域。其中,投资理财领域被重点提及,涵盖购买股票、基金、期权、期货、理财产品、投资性贵金属及其他权益性投资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也发布公告,着重强调信用卡资金不得用于投资理财领域,其中提及虚拟币、投资性贵金属等均被禁止。“银行重新梳理新的禁用范围,加入虚拟币、投资型贵金属等类型,说明信用卡风险防控需紧跟市场变化。”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称,近期虚拟货币包括稳定币概念较为火热,相关投资风险有所上升。
此外,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以及陕西农信、渭滨农商银行、河口农商银行、文山市农商银行等众多银行,也纷纷发布类似公告,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只能用于日常消费,坚决不得用于投资理财等领域。
银行也于近期升级了信用卡资金的监管措施。如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在8月5日发布公告称,9月18日起,将信用卡预借现金转账业务纳入该行信用卡资金受控金额,对该受控金额进行资金用途管理。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在今年8月7日生效的《华夏银行信用卡预借现金条款及细则》,要求持卡人承诺预借现金资金不得用于购买股票、有价证券、期货、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等领域。
预借现金是银行信用卡为持卡人提供的小额现金借款的业务,持卡人即可通过取现或转账的方式获取资金。
这些银行均警告,持卡人违规用卡、出现风险特征的,将采取警示提醒、分期提前结清、交易限额、调整授信额度、锁定账户、紧急止付、要求提前偿还非消费类交易金额、关闭商户交易权限等。
银行此次集体重申禁令并非临时起意。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禁止信用卡资金用于投资领域。
此次多家银行集中发布公告,是对信用卡套现“入市”的防患于未然。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近段时间来,A股市场持续走高,投资者热情升温,信用卡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行为有所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多家商业银行发布提示,提醒持卡人用好信用卡,不可违规用于投资股票,是非常必要的。
消费信贷入市风险重重
信用卡资金炒股,看似是“借鸡生蛋”,实则容易踏入高风险陷阱。
这主要是信用卡的本质定位是短期消费信贷工具,其资金成本远高于普通融资渠道。当前,信用卡预借现金年化利率成本普遍高企,大多在18%以上,部分甚至高达20%左右,这一数字远高于普通贷款和券商融资融券利率。
如果投资者仅凭“借钱进股市,赚了就还”的简单想法贸然操作,首先要面对极高的盈亏平衡门槛。若市场走势不及预期,必将瞬间陷入“本金损失+高额利息”的双重困境,在本金亏损叠加每日计息的压力之下,投资者极易陷入“越亏越借、越借越亏”的恶性循环,财务状况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违规使用信用卡资金炒股,对个人信用的负面影响堪称不可逆,进而波及未来贷款、就业等人生重要事项。董希淼表示,如果违规使用信用卡,相关资金将可能被银行追回,信用卡额度可能被降低,还可能被记入个人征信系统,影响日后借贷等行为。
情节严重者,还可能被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面临牢狱之灾。根据新闻报道,2016年,广东一高校女教授刘某信用卡透支套现60余万元炒股巨亏,深陷巨额债务泥潭,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被刑拘,成为信用卡资金违规炒股的惨痛教训典型。
从资本市场层面审视,大量信用卡资金违规涌入股市,危害不容小觑。专家分析指出,信用卡资金具有显著的短期性、高成本性特征,一旦大规模流入股市,极易引发行情非理性上涨,同时市场稍有风吹草动,便会迅速撤离,届时极有可能引发股市大幅震荡。
信用卡资金违规入市还会扰乱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剧金融资源错配现象。对于银行自身而言,信用卡资金被违规占用大幅挤占银行的流动性资源,导致银行可用于正常信贷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减少。王蓬博表示,信用卡资金若被长期占用于投资,将扭曲信贷结构,影响银行流动性管理。监管部门已三令五申严禁信用卡资金入市,银行一旦被发现也会面临管理不善等情况的处罚。
董希淼表示,防范信用卡资金入市,旨在防范资金脱实向虚,减少股市波动风险,确保信用卡资金回归消费本源,有助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南方+记者 黎华联
实习生 陈楚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