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第一拉动力”
如何大力提振消费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消费者在重点领域消费可享受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这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中的内容。贴息政策将确保“惠而不偏”,体现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促进内需。
经测算,以中小额贷款为例,单笔5万元以内的贷款贴息上限为1000元,按年利率3.5%计算,一年期利息约1750元,贴息可覆盖近六成利息。对于大额贷款,每位居民在单家银行最高可享受3000元贴息,对应约30万元贷款额度。以同样的利率水平测算,一年期利息约1.05万元,贴息可减轻近三成利息支出。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促进内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贴息政策体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促进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目标。贷款贴息将降低消费贷款的利息负担,有利于激发消费的活力。政策涵盖的领域众多,对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既可以扩大汽车消费,又可以通过生产带动其上下游产业发展;对养老生育等重点领域消费,属于服务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不仅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还有利于促进就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贴息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降低居民信贷成本,以“真金白银”支持居民消费,激发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促进扩大内需,巩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政策涵盖重点领域消费,有利于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46.1%,对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贴息政策符合居民消费多元化发展趋势,对提振和扩大服务消费将产生积极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蔡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5年年初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提出要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降低消费成本、释放内需潜力。此次出台的政策是对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也是稳增长、扩内需的实践举措,将产生三个作用。一是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消费能力。通过财政贴息,让居民更敢于消费。二是优化消费结构。政策覆盖重点领域,既回应了民生关切的消费领域,也引导民众消费向服务型、绿色低碳和品质升级方向发展。三是提升经济韧性。政策不仅能在短期内提振消费信心、激活市场,还能为中长期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政策实施后,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蔡昌表示,这个额度经过科学测算,兼顾普惠性与公平性,既要覆盖中小额贷款利息,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减负,又对大额贷款提供有效补助,确保“惠而不偏”,能降低购车、家电等大额消费的融资成本,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强化信贷管理并持续优化完善
如何更好地执行贴息政策,刘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强化信贷管理。贷款经办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和信贷管理规定自主开展差异化授信,合理设置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自主决策贷款发放条件并及时发放贷款资金。贷款经办机构要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贷款经办机构需坚持从严审核、加快放款,优化操作流程,满足消费供给主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贷款经办机构对借款人授信时,要基于借款人的真实需求和信用状况,不得借贴息政策诱导消费者进行借贷。
再次,做好监督管理。督促贷款经办机构做好贷款贴息资金的测算、审核、申请工作。贷款经办机构总部要建立健全内部问题核查和处理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各金融监管局要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监管,配合财政部门适时对贷款经办机构贴息资金的申请、拨付、清算等情况开展核查。
最后,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及实施效果跟踪。财政和商务等部门要通过定期实地走访等方式,梳理经营主体在贷款申请、贴息审核、贴息拨付等环节的诉求和建议,持续优化完善相关工作。
蔡昌表示,金融机构要主动作为,加快产品设计和流程优化。贴息政策要做到直达消费者,避免出现政策好但群众感受不强的情况。同时,强化部门协同,财政、金融监管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既要防止资金被挪用、套利,也要确保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