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银行价值,不在于规模之“大”,而在于能力之“实”、发展之“久”。”
作者 | beyond
编辑 | 小白
这不仅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建行当前内生式增长能力的认可,更映射出其作为国有大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下所进行的估值重塑和业务探索初见成效。
(来源:华泰证券)
早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建行董事长张金良谈及这家国有大行的经营思路时,就旗帜鲜明地指出:“金融是一场马拉松”,强调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防止经营目标单一化、片面化、短期化。
低利率环境对银行而言,正是一场耐力赛:既带来净息差收窄的短期压力,也倒逼银行告别以往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迈向以客户为中心、科技驱动、业务多元化的精细化经营新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不仅需抵御外部挑战,更应苦练内功,提升经营“韧性”。
建设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为我们观察国有大行如何在这场金融“马拉松”中锻造韧性、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财务韧性:核心经营指标企稳向好,质效提升显著
(一)营收增速时隔三年再次回正
2025年上半年,建行营业收入3942.73亿元,同比增长2.15%。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21年之后时隔三年,建行在营业收入增速这个关键经营指标上再次回正。
与此同时,建行的拨备前利润2901.03亿元,同比增长3.37%。上述两项核心指标均保持正增长,用建行人自己的话来说,叫“提质增效,稳中向好”。
(数据来源:建行A股财报,以下数据均来自于建行A股财报)
通过盈利增长归因分析可以发现,推动建行盈利增长的首要因素是生息资产的增长,这表明其业务经营主要依靠内生性增长。其次,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成为建行业绩增长的第二大推动因素。(数据来源于建行A股财报)
2025年上半年,建行实现非利息收入1075.64亿元,同比增长19.6%;非息收入占营收的比重,同比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2.18亿元,同比增长4.02%,这一项也是时隔三年后再次转正。
建行其他关键指标依旧表现稳健。2025H1,净息差1.40%、ROA 0.77%、ROE 10.08%,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均衡协调和可比同业领先。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净息差作为拖累行业整体盈利的主要因素以外,上半年,建行并未通过少计提拨备来反哺盈利。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看到的建行净利润增长(-1.45%),是主动“瘦身”之后的结果。
这体现了建行稳健审慎的经营态度,与业绩发布会上,张毅行长所总结的“锚定‘三稳’目标不动摇”的经营定力,一脉相承。
核心经营指标为我们勾勒出了建行稳健的经营轮廓,而其中的一些质效细节同样值得称道。
(二)风险管理稳健审慎,成本管控成效明显
不良拨备是银行应对贷款等金融资产风险和损失的准备金,是衡量一家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重要保障。
截至2025年6月末,建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9.4%,较上年末提升5.8个百分点,不良资产拨备总量达8722亿元,风险缓冲能力处于充足水平。
(数据来源:建行财报)
与此同时,6月末建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9.5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34%。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建行连续12年位居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第二位。
建行的各项资本指标均远高于监管要求,显示出极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资本实力。
“拨备”与“不良”是我们窥视一家银行资产质量的关键切口。这两个因素实际是关联在一起的,我们希望看到拨备提升的同时,不良率也在下降,这才说明一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发生着实质性转好。
上半年,在拨备提升的同时,建行的不良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81%,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平稳可控。
(数据来源:建行财报)
与此同时,建行持续加强全面成本管理,投入产出质效不断提升,成本收入比23.72%,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显示其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
复杂环境下,建行的业绩稳健增长实属不易。而这份宝贵的成绩,正是发轫于对“不以规模论英雄”的清醒坚守、对长期主义价值观的笃实践行,以及面对行业变局时持续而坚定的业务结构调整与战略探索。
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宏观环境下,建行并未追逐短期盈利而放松拨备、牺牲资产质量,而是始终将稳健审慎置于速度之上,以扎实的内生性增长和结构优化,逐步推动非息收入占比提升、客户服务深度延展和成本效率持续改善。
建行以这样一份扎实、透明、可持续的中期业绩,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真正的银行价值,不在于规模之“大”,而在于能力之“实”、发展之“久”。
主动作为:结构优化与动能培育
如果说稳健的财务表现是建行应对低利率环境的“底气”,那么主动推进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则是其在这场耐力赛中保持韧性的关键引擎。
面对息差收窄的行业性挑战,建行并未被动防守,而是以战略前瞻性从资产与负债两端协同发力,通过精细化管理与结构重塑,在复杂环境中开辟出一条“知所避、更知所进”的路径。这与该行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以规模论英雄、注重提质增效的战略理念高度契合。
(一)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资产端:截至6月末,建行发放贷款总额27.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20%,金融投资11.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7%。资产结构优化,贷款和债券余额占比近九成,资源重点投向消费、新质生产力、“两重”“两新”等领域。
负债端:核心负债增长稳健,吸收存款30.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境内活期存款余额占比超四成,可比同业领先。负债结构优化,有效控制长期、高成本存款,存款付息率1.40%,同比下降32个基点,负债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二)非息收入强劲增长,轻资本转型加速
资产负债的协同优化,也驱动建行的收入结构优化,轻资产、轻资本业务转型推动新兴领域收入持续增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经营收入中占比为16.90%,可比同业领先。
2025年上半年,建行抓住金融市场有利机遇,优化投资交易策略,实现其他非息净收入340亿元,同比大增111.36%。
资管业务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建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5.73万亿元;资产托管规模25.6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1万亿元,增幅7.14%,多元盈利格局正在形成。
横向对比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银行业也曾面临长期的利率下行周期。期间,欧洲银行注重拓展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大大增加了非利息收入来源。
建行在当前环境下发力非息业务举措,与欧洲银行业曾经的转型路径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这体现出不同市场环境下优质银行对金融规律共识的把握与践行。
(三)客户基础夯实,科技与风控双轮驱动
2025年上半年,建行继续巩固夯实业务基础,优化体制机制,探索“圈链群”服务模式转型,深化客户分层经营、协同经营,客户基础持续夯实,实现客户综合服务最优化和集团综合价值最大化。
6月末,建行的公司类客户122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58.85万户。单位人民币结算账户总量172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93.81万户。
(来源:建行2025年半年报)
与此同时,建行坚守风险底线,持续完善集团一体化风控体系。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整体可控,智能风控系统显著提升预警与管控能力。
坚守本源: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开辟多元增长极
金融与经济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即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经济肌体中依然蕴藏着结构性的增长机遇。
建行深刻理解“服务实体经济”这一金融本源,积极顺应国家政策指引,在科技金融、绿色低碳、普惠小微、养老保障及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精准布局,不仅有效助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这一过程中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实现了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在科技金融方面,建行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截至6月末,其科技贷款余额达5.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81%;成功设立9只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试点基金,并率先承销银行间市场首批科技创新债券。
绿色金融领域,建行持续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截至6月末,其绿色贷款余额5.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88%。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77期,发行规模约2356亿元。明晟ESG评级为AAA,保持全球领先。
普惠金融方面,“建行惠懂你”平台持续优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0%,服务客户366万户,减费让利成效显著。
养老金融聚焦三大支柱,个人养老金开户数与入金额居同业前列,建信养老金二支柱资产管理规模6540.65亿元,母子协同拓展年金客户较上年末增长53.96%。
数字金融加快转型,2025年上半年,建行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月活用户达2.43亿,同比增长14.40%;数字人民币累计消费5.22亿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8523.77亿元,较年初增长13.44%。
建行围绕国家重大建设和区域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地区新增公司类贷款超8200亿元,东北与中西部新增超47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62万亿元,县域各项贷款余额5.93万亿元,区域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此外,建行积极助力扩大内需。上半年,建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141.94亿元,信用卡贷款1.05万亿元;“建行生活”承接发放172个城市56亿元消费补贴金额,拉动民生消费超40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15万亿元,持续巩固住房金融优势。
在对外开放方面,上半年建行的贸易融资投放量1.38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14万亿元;伦敦分行获任英国人民币清算行以来,累计清算量近148万亿元,保持亚洲地区以外最大人民币清算行地位。RCEP区域资产规模超2000亿美元,境外机构净利润同比增长57.19%。
通过把握政策导向,建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成功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实现了社会效益与银行发展的统一。在政策指引下,建行正在探索一条既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又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面对低利率环境的持续考验,建设银行以稳健的经营策略和前瞻的业务布局,展现出国有大行在复杂环境下的韧性与担当。
通过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发力非息收入、夯实客户基础、强化风控能力,并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做实“五篇大文章”,建行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也推进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在如今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更注重内涵式发展与价值创造的环境下,建行展现出不以规模论英雄的战略定力,正走出一条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同半年报一道,建设银行还公布了《2025年度中期利润分配方案》:向每10股普通股派发现金股息1.858元(含税),现金股息总计486.05亿元,占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30%。
(来源:建行公告)
此次中期分红既体现了建行对股东回报的重视,也反映出其盈利能力的持续性与财务政策的稳健度。建设银行自2005年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1.3万亿元,2023、2024连续两年分红超千亿元,以持续、稳定的分红回馈广大投资者。
正如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的致辞:“今年是建设银行股改上市20周年,我们将在广大股东的陪伴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继续聚焦主责主业,锚定做优做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为股东、社会和利益相关方创造更大价值。”
展望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坚守金融服务的本源,以科技驱动、生态协同为方向,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其作为全球领先银行的综合实力与市场声誉。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真正的银行价值,不在于规模之“大”,而在于能力之“实”、发展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