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金融资源更聚焦、更有效地投向地方产业重点领域和融资薄弱环节,是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信贷工作的重要课题。
阶段来,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紧扣政策导向,引导地方法人银行用足用好再贷款资金,积极扩大涉农及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同时,围绕地方特色产业,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还积极引导地方法人银行丰富“再贷款+”产品矩阵,推动政策红利向地方产业深度集中,力求走出一条“央行引导、银行跟进、产业受益”的普惠金融新途径。
截至目前,全市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1.92亿元。
探索“再贷款+鱼粉产业”模式 打通海洋经济致富路
惠来县处于“山海之间”,依托其111.52公里海岸线资源,惠来县正书写着从“靠海吃海”到“种粮于海”的蓝色牧场奇迹。在这背后,离不开金融领域的全方位支持。近年来,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因地制宜,引导地方法人银行积极探索开发“再贷款+海洋产业”模式,助力惠来海洋产业发展。
惠来县荣华渔需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批发、零售渔需品为主营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收购非经济鱼类,加工制造鱼粉,企业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而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2024年公司面临着流动资金周转的难题。正当公司负责人为资金问题发愁时,惠来农商银行积极对接,以“再贷款+特色产业”模式,向企业发放了1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且融资成本相较于普通小微企业贷款降低了20个bp。在“再贷款+”资金的助力下,公司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不仅加大了对非经济鱼类的收购力度,还优化了生产工艺,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探索“再贷款+竹笋产业”模式 打造乡村特色地理标志
揭东区埔田镇素有“中国竹笋之乡”美誉,当地竹笋产业于2000年被列为“一乡一品”项目,2005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于2018年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确保信贷资金能及时满足竹笋生产加工需求,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指导银行机构积极对接相关产业融资需求,确保信贷资金能精准滴灌至相关特色产业。
罗先生是当地开办竹笋加工厂的农业大户,有着20年的竹笋加工销售经验,其生产的竹笋罐头主要销往珠三角和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罗先生为扩大经营规模,面临着设备更新、厂房改造的资金难题。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揭东农商银行迅速赶到实地调查了解,结合罗先生实际需求,运用“再贷款+竹笋贷”模式为罗先生发放了45万元贷款,帮助该客户解决燃眉之急。
探索“再贷款+玉器产业”模式 为“玉都”注入金融暖流
揭阳素有“中国玉都”之称,玉器产业底蕴深厚,阳美村作为核心产区,村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间作坊,都承载着当地人与玉石的别样记忆。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结合地域产业特色,指导辖区银行机构积极探索“再贷款+玉产业”模式,为古老玉都汇入现代金融的生机与活力。
41岁的夏先生是揭阳阳美村人,和父辈一样,如今他也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玉器加工与销售作坊。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暖,夏先生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以应对旺季订单激增带来的压力。尽管他已自筹部分资金,但仍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正当他为资金周转感到困扰时,揭阳农商银行的信贷团队主动走访夏先生的经营作坊。通过深入了解夏先生的业务模式、资产状况和信用记录,全力为其量身定制“再贷款+玉”专项信贷服务方案,向其发放了130万元年利率仅3.3%的抵押贷款。“有了这笔贷款,我就能安心备料、稳定生产,把产业做得更稳更强。”夏先生感慨地说道。
下一步,人民银行揭阳市分行将继续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持续引导银行机构不断探索“再贷款+”发展模式,让央行的低成本资金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推动金融活水真正“贷”动乡村振兴,“贷”动产业未来。
南方+记者 林捷勇
通讯员 杨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