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付乐 北京报道
双节期间,跨境支付领域新动态频现。
近日,多家机构披露的国庆中秋假期交易数据显示,境内外跨境支付业务显著增长,出境支付网络覆盖不断拓宽。支付数据背后,是免签政策带来的入境游热潮,也是支付行业互联互通的必然结果。
10月9日,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国240小时过境免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有效降低了入境门槛,激发了短期旅游和商务出行需求。与此同时,支付领域通过模式创新,推动境外钱包与境内支付网络深度互联,不仅打通了境外游客在华支付的堵点,也能让旅游热潮高效转化为实际消费,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免签红利撞上支付创新
“这个假期我一直在中国,体验了扫码支付,非常顺畅。”来自乌拉圭的90后华钦对本报记者表示。
免签政策是入境支付增长的关键支撑。2024年起,中国逐步将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国纳入免签清单,通过简化入境手续等配套优化,推动免签入境人次增长,为入境支付消费场景的进一步延伸提供了动力。
同时支付机构的服务创新则让便利化落到实处。如“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服务、“碰一下”支付、刷脸支付、刷掌支付等多元化支付方式持续涌现,为跨境支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双重利好推动下,来华扫货“买买买”已然成为跨境旅行新潮流。支付宝平台数据显示,这个假期,餐饮、旅游、线下零售、交通出行是入境游客热门消费的行业。其中,入境购物热度攀升,入境游客用支付宝在零售品牌支付的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00%。
当前,外国游客在中国已逐渐适应移动支付,掏出手机“扫一下”或者“碰一下”付款相对常见。今年国庆假期前5天,外国朋友使用“支付宝碰一下”消费金额同比增长500%。外国游客最爱用“支付宝碰一下”消费的5大商圈分布在浦东机场、上海百联奥特莱斯广场、南京路步行街、上海第一八百伴、cdf三亚国际免税城。
微信支付也成为来华外籍游客深度体验中国的新工具。国庆假期前5日,日均访问小程序的入境游用户同比增长超60%。而此前暑期的数据,境外用户通过微信支付绑定国际银行卡能力,在中国境内进行消费笔数对比去年有增长,重庆、成都消费笔数对比去年翻了一番。
在刷卡支付方面,北京某纪念品商店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店内所配备的POS机已支持 VISA和MasterCard,如今又新增了American Express、JCB、Discover&DCI等国际主流卡片,并对境外信用卡刷卡额度进行了提升。
过去,入境消费大多集中于大型免税店等场景。如今,餐饮、交通、零售等高频生活场景均有覆盖,境外游客仅凭一部手机或者一张银行卡,就能完成从吃早餐到买车票的支付。
在退税服务领域,依托全球网络优势,中国银联推出入境游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通过银联信用卡实现预授权担保与退税结算一体化。支付宝与退税代理机构等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国际游客热门目的地推出“碰一下退税”,10月1日至5日,深圳的“支付宝碰一下”退税笔数环比9月增长70%。
“十一”假期外国游客的中国游账单里,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免签政策、退税便利、叠加创新的支付服务,让外国游客从“中国游”转向“中国购”,激活入境游消费新活力。
支付互联互通发力
这个假期,出境游热度回升带动跨境支付反向增长。微信支付数据显示,假期前5天跨境支付笔数同比上升21%。在免签政策加持下,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热门目的地的交易增长尤为亮眼,微信支付韩国的交易笔数增长46%,新加坡笔数增长32%。在马来西亚,通过马来西亚支付网络PayNet完成的微信支付交易笔数、金额双双同比增长超3倍。在日本,微信支付同比涨幅超过25%。
与此同时,跨境支付的服务边界正从单纯的“支付工具”向“场景解决方案”延伸。目前小程序服务已覆盖92个国家和地区。国庆期间,境外小程序在旅游行业、餐饮行业交易笔数分别同比增长超50%、30%。中国游客通过境外中小商户小程序的日均交易金额规模,同比增长超70%。
从交易数据反映的消费偏好来看,日韩东南亚仍是中国游客出国消费热门目的地,而一些欧洲冷门目的地则成中国游客消费新宠。支付宝消费趋势显示,中国游客出国使用支付宝消费总金额排名最高的国家TOP5依次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
无论入境游客“扫码支付”,还是出境游客“一码通行”,背后都离不开支付行业互联互通的深化,这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体现。
此前,我国支付行业不仅面临产业集中度高,还存在二维码支付标准不兼容、互联互通不充分等情况。同时,网络支付标准的碎片化问题突出,这意味着境外钱包若想进入中国市场,需针对不同境内机构单独开发适配模块。在资金清算环节,资金需经过境外钱包、支付机构、清算银行等多环节,增加了对账难度和资金管理成本。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利于境内机构出海展业。
当前,跨境支付互联互通取得了重要进展。继今年6月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后,7月底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上线试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支付产业在构建开放互联生态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另外,蚂蚁集团发布的AI安全防护核心系统,通过可信人工智能技术,降低跨境支付风险,拦截账户盗用行为;此外,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优化跨境支付流程,降低跨境支付成本,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金融支持;在9月,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正式运营,并推出三大业务平台,探索运用法定数字货币解决传统跨境支付中存在的痛点。
王蓬博表示,过去国内支付生态偏封闭,主要靠银联、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各自拓展,而为了抓住入境消费机遇,当前必须主动打开边界,与海外钱包实现系统级对接。这种基于真实消费场景的互联互通,不再是纸面合作,而是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打通,让连接更高效、更可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