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5月26日,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再度发声,直指美元霸权正在松动,并声称欧元正迎来挑战美元主导地位的“绝佳机会”。这不是拉加德首次“放话美元”,却是她迄今为止表态最为系统且强硬的一次:从点名美国制裁政策破坏全球金融信任,到直指特朗普政府造成的不确定性,她几乎将“去美元化”叙事框架完整摆上了桌面。
这番讲话,不仅引发全球金融界的高度关注,更为世界对“美元霸权还能撑多久”的讨论添了一把火。在地缘政治、金融监管、军事安全等多个层面日益撕裂的全球秩序下,拉加德不再掩饰欧洲的野心:要让欧元不仅是结算货币、储备货币,还必须成为战略武器,具备政治主权与地缘牵引力。
这意味着,欧元区不再满足于在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打辅助”,而是要谋求“另起炉灶”,打造一个脱离华盛顿金融控制的自主清算体系。此时此刻,拉加德宣称“欧元可以替代美元”,既是战略高调,更是一场金融脱钩的前奏。
当前国际金融格局的一个核心特征,是美元地位的悄然动摇。一方面,美国债务如脱缰野马般飙升,2024年底已突破35万亿美元大关。对全球投资者而言,持有美元资产越来越像是一场对“华盛顿财政理性”的豪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近年屡次把美元武器化,对“敌对国家”动辄冻结储备、切断SWIFT通道、实施一揽子金融制裁,这种赤裸裸的货币霸凌行为,正在迅速摧毁美元的“中立信用”。
不仅俄罗斯在“去美元化”,连中东国家、东南亚国家,甚至一些“传统西方盟友”也开始小心翼翼地在能源和大宗商品结算中引入本币机制。美国自己造成的“美元信任赤字”,正成为其金融霸权自毁的裂缝。
拉加德正是在这个节点跳出来,强调欧元可以“填补真空”。她表示,如果欧元区国家能够改革自身金融、财政、法律、国防与结算机制,欧元具备成为美元替代品的可能。她强调,“欧元影响力不会自动到来,而必须通过主动争取。”
这番话可以解读为,欧洲终于意识到金融主权无法外包给美国,更无法继续依赖一个地缘政治不可预测、政策风格极端的华盛顿。而她特别点名“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正是投资者恐慌的导火索之一。这个指控直指2025年可能回归白宫的特朗普阵营,再次暴露了欧美金融同盟背后的深度裂痕。
拉加德提出的“欧元体系重建路径”,涉及几个关键领域:一是统一法律监管,为欧元跨境流动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推动欧洲中央银行主导的流动性机制,以替代美联储主导的美元互换线;三是强化欧洲单一市场,提升欧元在国际贸易发票中的使用比重;四是改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比如推广SEPA(单一欧元支付区)到全球结算网络;五是强化国防一体化,建立欧盟层级的联合融资与军工支出框架。
这其中,最具突破性的,莫过于“加强军事能力以支撑货币地位”这一表态。换句话说,拉加德已经明确将欧元的未来与欧洲的地缘政治与军事实力捆绑在一起。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逻辑跳转:货币不只是经济变量,更是战略投送力量的延伸。没有军事实力支撑的货币,将难以成为“最后结算单位”。
这也说明,欧洲人对“金融独立”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清算系统层面,而是在构建一个可以脱离华盛顿干预的政治-经济-安全复合体。只有当欧盟在重大军事决策、能源战略、对外谈判等方面拥有自主空间时,欧元才有可能真正站上国际货币体系的舞台中央。
当然,拉加德的豪言背后,也不乏现实的软肋。当前的欧元区存在诸多制度瓶颈:成员国财政主权割裂,金融监管差异明显,单一市场法治不统一,甚至连银行业整合都屡次受阻。更不要说,法国、德国、意大利之间在欧盟财政主导权上的暗战仍未休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塑造“欧洲版本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谈何容易?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欧洲缺乏对外强势定价资产。美元之所以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在于全球多数商品(尤其是石油)仍以美元计价,美元的“商品锚定属性”提供了稳定外部需求。而欧元当前仍未形成类似机制,在能源定价、国际信用市场、技术专利定价上都尚处于“跟随者”位置。
即便如此,拉加德此番表态已透露出一个明显信号:欧盟不再满足于做美国的“金融附庸”,而是在重构一个去美元化的平行世界。这一点与中俄推动的人民币、卢布跨境支付系统,海湾国家推动的本币结算机制,印度推动的卢比油气协议构成“合围之势”。
美元并不会一夜之间崩塌,但它已在加速“失去朋友”。拉加德选择在此时出手,不是因为欧元已强大无敌,而是因为美元在自毁长城。这正是全球多极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场“货币权力转移”前奏。她要传达的信息很清楚,当华盛顿再一次用美元制裁世界时,欧洲不会再陪绑。
欧元是否真能挑战美元,还取决于欧洲的政治意志与制度重塑能力。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元霸权的“道义合法性”正在消散,而欧元,正试图从旁补位。这场争夺未来货币话语权的竞赛,已然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