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药店,同一品牌规格的止咳药,外卖平台价格是20元,门店标价28元,刷医保卡则要36元,第一次发现有这种事。”湖南长沙的李先生盯着手机银行账单,眉头拧成了疙瘩。
近日,39深呼吸调查发现,同款药品“一店两价”已成为普遍现象。一款维生素C咀嚼片,门店标价26元,刷医保卡秒变45.5元;更离谱的是,某品牌止痛退烧的布洛芬缓释胶囊,门店标价12.6元,一旦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则要56元,差价近5倍。
多家药店工作人员告诉39深呼吸,线上平台有补贴会比门店线下买药便宜,如果线下消费者自费买药或许可以按照外卖价格支付,但医保支付则不能享有同等优惠。
同一款药,刷医保个人账户比付现金贵!专家表示,这已经涉嫌构成“阴阳价格”。2025年10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要求严肃查处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问题,定点药店不得对医保参保人员实行不公平、歧视性价格。
◎ 对零售药店存在的“阴阳价格”管理行动即将开启。/ 图:国家医疗保障局
医保账户里面的钱,为何不经花了?
所谓“阴阳价格”,简单来理解,就是医保定点药店对于同一药品(同厂家、同剂型、同规格、同包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定价体系,参保人用个人账户余额或经门诊统筹购买该药品的价格,要比以现金(自费)方式购买该药品的价格高。
近年来,经过几轮改革,公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和基层医院基本已经实现了药品零差率销售,但相比之下,零售药店的监管力度一直不够,不少药品在线上平台、线下门店、医保支付不同渠道价格存在显著差异。广东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韩惠东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长久下去,医保基金会被这些高价渠道“吸血”。
39深呼吸采访发现,邓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来自湖南长沙的李先生感冒后,店员向他推荐了标价28元的止咳药,李先生通过刷医保个人账户付了款。回家后,对账单发现,自己的医保个人账户被扣了36元,比价签上多出8元。
“如果不是仔细对账单,根本不会发现药店的‘坐地起价’行为。”这一举动让李先生极为不满:“刷医保个人账户的话,药价高、不划算,毕竟个人账户里的钱也是自己的钱;不刷的话,那些钱就‘躺’在账户里,也失去了参保的意义,好像怎么选都吃亏。”
39深呼吸注意到,某知名连锁药店位于广州增城区的一家门店,顾客询问感冒药价格时,药店经理会先询问刷不刷医保卡,如果不刷医保卡的话,可以按照会员价给折扣优惠。
刚刚买了一盒醋酸地塞米松口腔贴片的赵女士告诉39深呼吸,医保支付的价格要39元,而该药品在外卖平台的价格只需要13.9元,“门店人员拍了一下外卖平台的价格照片,我在门店按外卖价格自费买到了,没刷医保,刷医保用三倍多的价格买药,太浪费了。” 赵女士称
该连锁药店的工作人员透露,自费和医保原价都是一样的,但如果有消费者主动发现线上平台价格更低,线下自费可以按照外卖价格支付,需拍照留存向公司报备,但医保就不享有这个政策。
◎ 患者因过敏购买氯雷他定片,线上线下价格差距较大。/ 图:患者供图
一款药物,为何有两种不同的结算价格?其实,本质上是医保定点药店通过抬高医保结算价来转嫁自身的经营成本。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分析,医保结算回款存在一定延迟,医保个人账户的钱看似直接扣费,实则需经医保经办系统流转,药店还要承担2%-3%的手续费;统筹账户部分更麻烦,药店得先行垫付,回款周期长达3-6个月甚至更久。这笔隐性成本,最终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
湖南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黄修祥补充:“不同地区医保结余差异大,有些地方结算慢如‘龟速’,药店资金压得喘不过气,只能从参保人身上‘找补’。”
更扎心的是,不少参保人对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敏感度较低,当现金支付与医保支付存在价差时,消费者基于“不用医保亏钱”的心理,往往接受更高价格,这给了药店违规操作的空间。
但这种操作,本质是透支医保公信力。专家表示,既然拿了医保定点资质享受到客源优势,就应该承担医保结算周期所带来的成本。这类“阴阳价格”行为,涉嫌价格欺诈,扰乱了药品市场的秩序,侵害了参保人的权益。
甚至从长远来看,这不仅加重了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更破坏了医保制度基本的公平性,让人产生“参保不划算”的想法,进而动摇参保率。
国家重拳出击,从“治标”到“断根”
针对乱象,国家医保局已祭出组合拳。
39深呼吸发现,此次《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中提到了多种监管措施。
比如,通过大数据筛查,重点盯防那些销量大、价差大的药品,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向医保部门提供有关问题线索,参与定点药店“阴阳价格”问题治理。重点排查定点药店对参保和非参保人员因结算方式不同而实行歧视性价格或仅向非参保人员以额外返利、折扣、满减等变相降价的方式销售药品。
对于违规药店,处罚也相当严:轻则约谈警告,重则暂停医保结算资格,甚至解除医保服务协议。
有消息表明,成都、武汉等地已有17家定点药店因存在“阴阳价格”问题被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但这并非“一阵风”。近年来,针对医保基金的安全问题,医保局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监管活动。
比如,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医保部门要切实履行医疗保障部门药价管理职责,常态化做好定点药店药品价格管理,包括持续用好药品比价小程序,实施药品追溯码。今年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从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
◎ 药店医保支付价格更高说明我国药价治理需加强。/ 图:锐景视觉
还有不断加大力度的飞行检查等监管手段。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介绍,今年1—6月,全国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33.5万家,追回医保基金161.3亿元。
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又发布了《关于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百日行动”的通知》,决定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保基金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这一系列动作,刀刀对准零售药店。
不过,39深呼吸发现,那些线上线下价格差距较大的药品往往集中在集采非中选品种中。一款药品可能没有中选集采,甚至有可能在部分省份已经踢出了挂网采购的名单,但按医保规定在零售渠道仍可以享受医保报销。
这类品种到底卖多少钱,企业的话语权很大,就可能出现线上低于线下、阴阳价格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目前河北省率先“开刀”,对于集采非中选品种一律实施严格的“1.8倍原则” 即价格超过集采价1.8倍的药,一律不得挂网,一旦失去挂网资格,就断了药店“高价卖药刷医保”的财路。
同时,国家力推医保基金即时结算,目标2025年80%地区实现,2026年全覆盖。一旦落地,药店资金回笼加速,转嫁成本的动机将大幅削弱。
“以前总觉得医保贵,现在才知道,乱收费更坑自己。”采访中,多位参保人感慨。随着监管利剑高悬,我们有理由相信:“阴阳价格”的灰色空间,终将被阳光照亮。
毕竟,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容不得蛀虫啃食。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
封面|39深呼吸
首图|锐景视觉